1、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沿革及其特點:
1)開成時期:原始社會—漢代;特點:中國木結構建築技術已日漸完善。人們掌握了夯土技術,燒制了磚瓦,建造了石建築。
2)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特點:磚瓦的產量、質量及木構架技術都有所提高。大量興建佛教建築。
3)成熟時期:隋唐時期;特點:磚的應用更加廣泛,琉璃的燒制更加進步,建築構件的比例逐步趨向定型化。
4)大轉變時期:宋朝;特點:宋朝建築的規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台。
5)發展時期:元朝;特點:興建大量藏傳佛教寺廟及伊斯蘭教禮拜寺。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影響到全國。
6)高峰時期:明清時期;特點:磚的生產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及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
2、現存古代木結構建築代表及特點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築:建成於唐代;特點:單體建築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棂窗,風格莊重樸實。
2)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福建泉州清淨寺、河北正定隆興寺、浙江寧波保國寺:建成於宋代;特點:屋頂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遠,重要建築門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築風格漸趨柔和。
3)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華嚴寺:建成於遼;特點:接近於唐代風格,創造了“減柱法”。
4)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建成於元代;特點:普遍使用“減柱法”,梁架結構又有了新的創造,許多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建於明清時期;特點:出檐較淺,斗拱比例縮小,“減柱法”除小型建築外,在重要建築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築文獻
宋朝的《營造法式》、明朝的《園冶》、清工部《工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