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沿著西去的油路穿行。道旁的垂柳,就像一排婷婷玉立的少女,舒展的枝,正如那披肩長發,傾瀉在輕風微拂的晨光裡。眺望那層疊的山巒,近的,遠的,映襯在湛藍的天穹下,那些高大的、矮小的樹,與山峰並列著。那阡陌縱橫的,就是中台、百裡川區剛剛整修過的田地,蔬菜大棚、全膜玉米一方一方,現代農業的種植技術已把整個川區武裝了起來。初春的天氣,好像還在留戀冬天般,熱一天冷一天。地裡的麥苗也只有尺余高,也許是對這樣的天氣還有所顧慮,只是若有所思的慢慢生長。
百裡鄉是靈台縣土地面積最大的鄉鎮,密須古國的建築,就宏偉的屹立在百裡鄉街道,從那氣勢不凡的門樓進去,你便會猝然間感受到那永載史冊的國家當初是怎樣的強大,以致於周文王及姜子牙率部攻打時曾經有部下說這個國家很強大,恐怕攻打不下的谏言。沿著石階而上,你仿佛感到兩旁有無數的武士正按劍注視著你,讓你不敢停留,不敢東張西望。新修的密須皇宮建在一個很寬闊的平台上,這裡就是原來的古皇宮遺址,大殿雖然只是一層建築,但足有三四層樓那麼高,是用藍磚藍瓦建成的仿古式建築,氣質古樸恢弘,兩旁矗立著數根石柱,靠近門口的地方擺放著一面大鼓,整個宮院顯得很有層次感,又給人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可以想像,那時的密須國王是何等的威風,端座在大殿之上,下面是朝拜的文武百官,一支支南征北戰的令箭就是從這裡發出……可歷史的車輪,早已把那時的繁華碾碎,只留下如今這幽靜的宮院,去深深地追憶那段輝煌的歷史。
順著那條盤山公路穿梭而上,道兩旁是今年剛剛用機械整修過的梯田,新拍的地埂整齊而光滑,人們正在地裡種植玉米等作物,整個山好像穿上了金黃的外衣。
上了星火塬,眼前豁然開朗,新建的小康屋整齊而漂亮,蔡家塬村等近年新建的村莊,俨然就是一個個小城鎮,通村的公路都用水泥硬化的筆直筆直,不知這樣的生活是否就叫作小康生活?
轉到鄭家什字,只見那一排排規模化養殖的牛棚,集中成了一個養殖小區,足有幾十個,大棚裡的肉牛,有的在津津有味的吃草,有的在悠閒的曬太陽,給人一種祥和、親切的感覺。
再往前走,就是皇甫谧的出生地--朝那鎮了。這個鎮近年的建設速度和規模很快很大,街道兩旁店鋪林立,人流如梭。目前城鎮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張。針灸鼻祖皇甫谧的塑像就屹立在朝那西街,塑像底座上有甘肅省委副書記馬西林同志的題詞—皇甫谧故裡萬木春。
朝那的西北就是梁原川,鄉政府就坐落在山腳下,空間顯得有些局促,鄉政府對面就是洞山,從遠處看,好像一個饅頭。到了梁原,看到那座橋,橫渠、付家溝、官村、趙家咀、干溝橋等一大堆地名便一股腦兒的湧出來,昔日用腳步丈量土地的情景便浮現在眼前。
朝那的西南面便是龍門鄉了,一提起這個名字,總使人不由聯想起魚躍龍門這個典故。去龍門要經過兩個崾岘和一個圪垯。盛夏時節進入龍門,只見漫山遍野樹木林立,深深淺淺的綠色,把山溝裝點的郁郁蔥蔥,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草香味。被人們譽為“天然氧吧”的珍珠山,就在龍門鄉境內。
從朝那往回走,便首先經過上良,上良的街道過去兩頭高,中間低,每逢下雨,雨水便會積聚在街道中間,非常泥濘。現在的上良街道已經修建一新,廣場裝點的美觀大方。記得上良鄉往什字鎮走不遠,有一個蔣家溝水庫,盛夏時節,坐在塬邊的樹下,和著微風,看那藍藍的水面,以及水面上倒映的青山,使人頓感清爽了許多。在上良的楊家莊,還誕生了近代一名高級官員—楊子恆,他曾是民國陸軍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他對修復古靈台、興辦地方文化事業頗有貢獻。
經過北溝,便到了據說是隴東最大的平原—什字塬了,道路兩邊是新植的蘋果樹,剛剛吐出的新芽在風中搖曳著,向路過的我們招手,雪白的塑料薄膜一畦畦整齊地、緊緊地覆蓋著土地,生怕水份跑了似的。什字的小城鎮建設規模很大,在全省可是很有名氣的。原來這裡還有一個靈台最大的工業企業—靈台農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在前幾年的改制中,早已破產了,過去公司的廠房成了如今的糧庫。什字是靈台交通最為便利的一個鄉鎮,向北便去了臨縣泾川縣了,上級來檢查的領導首先會經過這裡,也會順便到各村去看看。在南極、北極、青藏高原進行考察和研究工作,現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的李拴科,就是什字鎮青崗鋪村人。什字塬區還建有靈台縣無公害農業示范園區,縣城居民吃的跨季節蔬菜中有一部分就來自這裡。
西屯鄉與什字鎮一樣,塬面面積比較大,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到了西屯,你首先想到的便是白草坡村的奶牛養殖,村子裡建有自動化的擠奶站,擠奶時分,站在奶站窗外觀看,使你充分感受到現代農牧業的氣息,只是,2009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鮮奶銷售不暢,許多農戶為了降低成本,陸續出賣了一些奶牛,如今的規模已不及以前了。在西屯鄉店子村,有一雙堠子,就在公路的旁邊,它就是平地上凸起的兩個小土堆,呈圓錐狀,景雖不大,但傳說卻多,有說是“唐代著名詩人皇甫松、皇甫竹的墳茔”的,也有說是“古代用來計算道路的裡程碑,或者說是路標”的,雖然說法不一,但“舉子奪魁”的傳說卻是真實的,每年當地的高考學生們在臨考前總要到這裡焚香膜拜,乞求考個好成績。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傑同志的故鄉就在西屯鄉,他曾在靈台一中校慶時題詞“至德尚善若水”。
獨店鎮離縣城不遠,離陝西的長武縣也不遠,自古就商貿流通活躍,三月三的古會—物資交流會更是雷打不動,年年如期舉行。獨店鎮的小城鎮建設起步較早,是建設規模較大的鄉鎮之一。針灸鼻祖—皇甫谧,就永眠在該鎮張鳌坡村,他的巨著《針灸甲乙經》聞名世界,其陵墓於一九五九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目前已經建成的皇甫谧文化園更是氣勢宏大,總占地面積六萬三千四百七十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肆千平方米,工程總投資肆千八百萬元,文化園突出晉、漢文化建築風格,主體建築分為正門、神樓、獻殿、紀念堂、側殿、回廊、墓區等部分,皇甫谧的巨大雕像就安放在紀念堂,是靈台最重要的旅游景地。
邵寨鎮是靈台最東邊的一個鎮,距離西安市僅一百八十九公裡,東、南、北三面與陝西省彬縣、麟游、長武縣毗鄰。著名的文王山就位於石坊村境內,古名九峰山,又名寶巖山,據說早在明初就建有文王大殿等建築,相傳這裡就是周文王“預演八封,以卜討纣大計”之處。每年初春之時,大地解凍、冰雪消融,萬物復蘇,懸崖處有瀑布流淌,景色迷人,是古靈台八景“瀑布春融”所描繪的地方。“邵寨手工面”是靈台縣風味小吃之一,在隴塬大地享有盛譽,大凡來靈台的人總要親自去“農家樂園”嘗一嘗。近年在邵寨又發現了大量的煤碳資源,目前正在開發建礦。
新開鄉是一個較為孤立的塬,從靈台驅車到鄉鎮府所在地只需走不到八公裡的路程,也是與陝西麟游縣接壤的一個鄉鎮,是盛唐名相牛僧儒的故裡,境內的牛僧儒墓、疙瘩廟是靈台縣八大景觀之一。疙瘩廟坐落在新開鄉寨坡村的一個名叫新開山的小山梁上,因山包突兀而起,酷似疙瘩,故得此名。歷經滄桑多年,現已油漆斑駁,院周圍樹木蔥茏,有蛟河城、南海堂、羅漢堂、講經堂等建築,較為完整的保留了當年的風貌。值得一提的是院內那棵木瓜樹,依房而生,直徑足有尺余,古樸蒼然,本是灌木,竟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是疙瘩廟一大奇異景觀。與邵寨煤礦相連,一些煤炭、石油、天然氣勘探的井架屹立在山梁上,足有十多個。新開鄉還有一位當代了不起的人物—掃雷英雄姚顯儒,他是底莊村人,一九五O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一九五二年五月榮獲一等功,同年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掃雷英雄稱號,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二級英雄榮譽勳章,受到金日成的親切接見。一九五二年在首都北京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蒲窩鄉原來叫五星鄉,八十年代改的名字,因其位於蒲谷尾而得名,解放前叫蒲窩鎮,地形呈“鳳爪型”,又因其與陝西麟游縣接壤,有“蒲窩三足鼎三秦”之說。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捕,在蒲窩的五星村避難藏於土中,用麥稈通氣,後人就將他藏身之地稱為“通氣”。這裡解放前經常受外來武裝勢力的侵犯,在西塬去蒲窩村道路旁的山梁上、在鄭家窪村距塬面不遠的山梁上等處,舊時因御敵而留下的用土夯起的堡子還在無聲的訴說著過去那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這裡野生資源豐富,林草茂盛,兒時,我還跟著大人們去挖半夏、柴胡、蘭葉、板蘭根等,采摘蒲公英、茵陳、白菇等野生藥材。湫子溝水庫是全縣第二大水庫,總庫容約六十七萬平方米,壩高二十六米,水庫裡的魚類產量較高,記得上初中時,我的語文老師在星期日釣到水桶般粗的魚。塬不大,但近年卻出了多個像王建榮、鄭顯璋、周廣煜、練生輝等縣處級以上領導。曾創作出版了《靈台意象》、《金口哨》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文聯主席邵小平同志的第一故鄉就在該鄉鄭家窪村。
中台鎮的地域主要分布在東南西三個川,達溪河、蒲河貫穿境內,因其就是靈台縣城的所在地,因而遺留的古跡較多,有志公洞、無影樹、牛僧儒別墅、白雲洞、藥王洞等,“靈台八景”中有“達水丁流”、“仙洞雲深”、“書台月朗”、“孤峰午照”、“荊山日麗”5處景點就在中台境內。中台是全縣蔬菜主產區,下河村的牛心杏因個大味佳而聲名遠揚。鎮內有下河、許家溝等幾個回族村,修建有多個穆斯林禮拜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