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陝西臥龍寺

陝西臥龍寺

日期:2016/12/15 15:18:3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臥龍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據寺內碑刻載,臥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年)。隋朝時稱“福應禅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唐朝時,因寺內保存著吳道子在這裡畫的觀音像,又稱“觀音寺"。唐懿宗鹹通年間(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間(874年),先後在寺內建立石刻陀羅尼經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宋太宗時(時76—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
  自元至清,臥龍寺多次重修。現在寺內保存下來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記述了這段歷史。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現碑仍存大雄寶殿東邊,“碑石顯文如花朵,故人稱開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鹹豐二年(l852年),重興為十方叢林,立碑記之。同治七年(l868年),重修殿堂,立“臥龍歷史碑”。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避難西安,給臥龍寺帶來新的繁榮。慈禧太後施銀千兩重修殿宇,並建立石牌坊一座,宏大精美。慈禧還親書“慈雲悲曰”、“三乘迭耀”匾額賜寺,並為山門書額“敕建十方臥龍禅林”。當時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們千裡迢迢送來各類真品、佛像,其中佛像均诏令送臥龍寺供養,所以現在寺內小型怫像甚多。
  1931年,朱子橋等人籌資修整了大雄寶殿和禅堂,同時廣購怫經,創辦了佛學圖書館。後又請太虛法師來講經說法,並對東院、西院房捨都進行了整修。出口1949年後,政府多次撥款修整殿宇,裝修佛像,使這座佛教古剎更加巍峨壯麗,金碧輝煌。臥龍寺占地面積15畝,分為中院、東院和西院三個院落。中院占地面積六畝,寺內的主要殿堂分布在這裡。最南有山門五間。向北是金剛殿五間,內供四大天王像和韋馱、伽藍像。天王殿東邊是祖師殿,西邊為菩薩殿。再向北為大雄寶殿,面闊五閻,中間供釋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賢菩薩像。後面是地藏菩薩像,兩側為二十四諸天泥塑像。
  臥龍寺歷史上以禅宗道場為主,但兼傳播其他宗派的經典、教義,被稱作“各宗並弘道場”。如1922年,妙闊法師在這裡講解《唯識三十八頌》、《楞嚴經》等,1931年太虛法師開講《金剛經》,1932年慈雲法師講《圓覺經》,1942年和1949年後,朗照法師任住侍,歷講《楞嚴經》、《法華經》等。
  臥龍寺內碑石林立,文物荟萃。著名碑石有佛足跡碑、唐吳道子畫觀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臥龍歷史碑、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頒賜藏經碑、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碑、清鹹豐二年(1852年)重興十行規約碑、同治七年(l868年)臥龍歷史碑、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太後捐銀兩重修碑、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傳戒碑等。這些石碑,碑文清晰,是研究唐朝及明清時期臥龍寺的重要史料,同時也具有繪畫、書法價值。另有唐鹹通及乾符年間石刻陀羅尼經幢和元朝石碑,字跡模糊不清。
  佛足跡碑的佛足刻在《明臥龍禅寺碑》的陰面,碑正面銘文記述著臥龍寺的沿革。碑陰佛足跡碑在雙足大指上均刻蓮花,其馀四指皆刻卍字,足掌刻千幅輪、三鑽、寶瓶、雙魚、寶劍等文,在圖下有銘文曰:“大唐貞觀中,有玄奘法師親往西域求法,親獲瞻禮圖歸,進呈太宗皇帝,奉敕刻石供奉以廣傳焉。大明洪武丁卯,寒水僧德明,長安臥龍禅寺提點行滿,命匠重镌。”佛足跡是玄奘從西域帶回,並奉敕刻石供奉。在玄奘圓寂的玉華寺,曾發現佛足跡碑殘石。臥龍寺的佛足跡碑刻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唐朝畫聖吳道子所畫的觀音像刻石,線條遒勁,寶相莊嚴。寺內還有一通“唵”字碑,據傳碑文系唐朝高僧義淨自西域帶回镌刻而成的,碑文無人辨識。宋太宗曾作詞贊道:“鶴立蛇行勢無休,五天玄字鬼神愁。儒門弟子無人識,穿耳胡僧笑點頭。”
  臥龍寺原來還收藏有舉世聞名的《碛砂藏》。《碛砂藏》是南宋平江府(蘇州市)碛砂延聖院募刻的大藏經,從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至元至治二年(1322年)歷時九十多年才完成,並計1532部,6362卷,591函,全部梵筐裝幀,柳字書體,刻印精致,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現保存在陝西省圖書館,尚存五千余卷。寺內還珍藏若古印度貝葉經、宋鹹平年間所鑄鐵鐘、西藏喇嘛留贈的大理石香爐等,皆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