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建遺存現狀不容樂觀
日期:2016/12/14 12:03:42   編輯:古代建築 在線調查經典古建被誤讀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標性老建築,它是城市形象的表達符號和名片,既是一個城市經濟繁榮程度的晴雨表,更是居民對於一個城市的精神寄托。
在西安東新街,幾位來自郊縣的年輕干部向記者坦言,他們都認為人民大廈是省政府的部門辦公樓,這次辦公事多虧沒跑進去認錯地方。門衛告訴他們這是我國著名的大型庭院式賓館之一,1953年建成,整體規劃采取中國古典院落的中軸對稱布局,與西方古典進行了完美的結合。
幾位要在人民劇院看演出的觀眾,對此處建築的時間也給出了多個答案,有說解放前的,還有說應該是前幾年西安舊城改造的仿古產物。最後手機百度後才驚訝地稱:這個和人民大廈同一時代的建築作品,還被收入英國皇家出版的《世界建築史》中,是當時西北五省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好的劇院。由書壇大腕段紹嘉題寫的“人民劇院”四字,使得建築的魅力,與書法魅力相得益彰。
由沈元恺設計建於1963年的西安報話大樓,和1958年建成的北京電報大樓系姊妹建築,當時以總高62.5米成為西安城內最高的建築。然而有路人猜測它應該和不遠處的鐘樓是同期完成的建築,要不鐘樓不報時為何得名?
網友吐槽古代與現代的穿越
“我真是醉了。原來我們陝師大圖書館還是梁思成大師1950年的作品呀。”網友@百代浪漫留言說,自己看到圖書館的介紹後,頓覺每日相處的這座古香古色大書齋,讓自己有了“藝術,在建築之中流淌;美學,在林木之中飄揚”的感覺。
網友@那年三月為這些少為人知的老建築表示擔憂:那些磚木構建的古民居是否能在鋼筋混凝土的擴張中堅持下來?
2007年8月,第一批西安市保護建築和保護傳統民居名錄中,公布的西安市保護傳統民居共80處。另據一份由市文物局民居保護辦公室提供的《保護檔案》上,可以看出列入保護的室內民居共有90處。它們多分布在柏樹林、化覺巷、北院門等老街巷裡。除極少量的明代民居建築外,以清朝及民國時期建築為主。近二十年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使西安老城遭到破壞,整座城市有古城牆卻無古城,有歷史少氛圍,不少遺址保護現狀堪憂。現存的傳統民居數僅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百分之三十,集中分布在蓮湖區和碑林區,有的是名人故居,有的則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建築。
七嘴八舌遺存現狀不容樂觀
在網友@棒棒糖的回憶裡,蘇式建築風格的西安和平電影院具備鮮明的時代特征,是上世紀50年代第一家放映寬銀幕電影、60年代第一家放映立體寬銀幕電影、80年代第一家放映立體聲電影,90年代第一家放映SRD數碼立體聲電影的影院。網友@時代地理告訴記者,可惜這座文物級影院,為招攬生意大肆過度裝修,結果是搞得不倫不類。
西安古城歷史風貌是以完整的古城牆為背景,以城內幾處著名古代標志性建築物為核心,輔以無數具有鮮明西北地區建築特色的百年以上的傳統民居為襯托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