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張旂聞(DanTeo)有20多年收藏經驗,收過結婚證書、中國西洋書畫、古董文物,有的拍賣掉有的留住,近五年焦點轉向新加坡歷史相關文物。
他受訪時說,1990年代初,跟新加坡相關的文物沒人要,又便宜,他在國內外古著店與藏家手中搜到不少好料,近年他強烈認為新加坡藏家有責任保留本地歷史文物藏品,現在如果不收,很多東西會流失。
他說早年沒什麼人收藏與新加坡歷史相關文物,三年前開始有人意識到,甚至有外國人加入,令人欣慰。
他建議:本地民間藏家可主辦活動展示個人收藏,不管展品稀不稀有,都是歷史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本地文物進入拍賣檔次,將會是一大鼓舞。
名人親筆簽名文件有價值
張旂聞是廣告公司Nest老板兼創意總監,主力收藏能反映本地歷史名人或事件的物品達數百件,重質不重量,以稀有精品為首選。
他以一張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1963年用中文親筆簽名的新年賀卡為例說,李光耀一般以英文簽名,中文簽名相對少。他看過三次李光耀的中文簽名:李光耀在一次受邀的開幕禮上用中文在布質簽名冊上簽名;每年為鞋匠李炯祥寄親筆簽名的賀年卡;還有就是這張簽上“李光耀鞠躬”,蓋上個人印章的賀卡,1963年1月21日由總理公署發出。
另一份珍貴簽名文件是第一任總統尤素夫·依薩(YusofbinIshak)在1963年12月27日在元首府,寫給客屬林氏公會的中文文件,表揚該會於1962年舉行合並及馬來西亞全民投票之際所做的巨大貢獻,給予嘉獎獎狀,附上親筆英文簽名。
即使一張名片,也在敘說歷史。“陳祯祥TanChengSiang”名片寫著地址“83NeilRoad,BotanHouse”,張旂聞一查之下,才知道商人陳祯祥(1883-1977)是本地船務業開拓人陳金殿(KimTianRoad以他命名)的孫子,在尼路83號洋房出世往生,可惜這幢住了陳家四代的土生華人建築1978年賣出後沒多久被拆了。藏家說:“前輩偉人的名片很少見的,仿佛海底撈針。你見過陳嘉庚的名片嗎?
苦力合約與南僑機工獎狀 張旂聞從外國藏家手中購得一份珍貴合約文件。那是英國殖民地首任華人護民官必麒麟(WilliamAlexanderPickering,1840-1907,PickeringStreet以他命名)在1899年2月13日與兩名華人苦力簽署的中英文合同,詳細列出兩名下南洋華人苦力姚亞之和柯亞同轉去澳大利亞當傭人三年的種種條款。
1888年的新加坡人口增長迅速,有約10萬華人。張旂聞說,從這合約可知當時來自中國的苦力不只下南洋,也從新加坡輾轉到東南亞、澳洲一帶工作。必麒麟是英國諾丁罕郡人,他在1877年成為英國殖民地首任華人護民官,主要管理苦力市場、抑制黑社會活動、防范雛妓等等,1889年5月被襲擊受傷而退官。
另一份南僑機工吳墨河的獎狀,反映抗日戰爭期間,從東南亞回中國參加運輸工作的愛國華[4.42%]僑的歷史。1939年至1942年間,約有3200多名華僑汽車駕駛員和技術工人參加南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回國機工服務團”,補充了中國境內卡車司機(約占三分一)的空缺,為保障滇緬公路的國際運輸線做出貢獻,其中1000多名犧牲。
文物藏品確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真實生活狀況。藏家指著一本有點殘破的“食糧配給所”小冊說,裡頭記載日據時代糧食配給,每戶人家排隊買米的記錄。
50年代的美珍香紙盒與雞籮籃 張旂聞的有些藏品很生活化:1950年代的“美珍香”肉干肉絲行紙盒上打別人的廣告“孔雀商標”及“諸葛亮的故事——及相命簽”,側面打著“佐酒最好,送禮佳品”宣傳句。肉干店地點在維多利亞街229號,郵編是五位數。還有繪有“源崇美茶莊”的瓷盤、虎牌啤酒(TigerBeer)罐裝造型的開瓶器、通行於1930到1950年代甘榜的雞籮籃,據說華人逢年過節,一邊騎車,一手雞籃是常見景象。
1950年代的一大布幅手墨書寫的“輝記”廣告也引起藏家興趣,講述“星洲代理永興公司萬應救生油/自辦祖國絲綢發售/家用新衣,批發零沽/一律歡迎,現寓在此”,這類在布上手寫的宣傳廣告很少見。
他以為,博物館不一定會找得到民間的東西,借慶祝建國50周年,公開收藏,拋磚引玉,期待更多民間藏家展示收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借以鼓勵年輕人加入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