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大連鞍子山積石冢的考古發掘,其中,出土的玉器以牙璧和方璧最具特點,證明該處積石冢具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其墓主人身份顯赫。
鞍子山積石冢位於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街道後牧村鞍子山山系西側山脊上。該山脊呈南北走向,海拔165米,積石冢沿山脊分布,長達150米左右。
2014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師范大學開始對該遺址的聯合挖掘,目前已基本結束。
該遺址出土22件陶器、41件玉器、36件石器。出土陶器以小珠山五期文化為主,年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出土的磨光黑陶、蛋殼陶、單把杯等具有濃厚的山東龍山文化因素,一些陶器使用了快輪拉坯技術,器底留有明顯的切坯痕跡,這些技術在遼東地區一般性居住遺址中很少見到。
據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介紹,在大連鞍子山積石冢出土的玉器中,以牙璧和方璧最具特點,其中,3件極具特色的玉璇玑更是難得。璇玑也稱牙璧,其外緣有3個朝同一方向飛翹的牙,間距大致相等,中間有一個橢圓形的收腰孔,有說法稱其在古時承擔天文用途,表明此處積石冢等級高,主人地位顯赫。
積石冢是東北亞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盛行的埋葬形式之一,在中國東北地區、北韓半島、日本西部地區均有發現。
經考證,該地區的積石冢出現於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屬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史前文明時期。在該地區發現和發掘的史前時期遺址主要為房址、灰坑、野外灶址等生活遺址,墓葬遺址極為少見。由於積石冢須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建成,它也是當時社會組織體系進步的標志。
本次發掘表明大連作為中國東北地區的重要文明發源地,為研究該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社會發展、生活習俗提供了依據,同時也是中國考古界探尋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史前文化交往的一個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