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金樓古建築群,坐落在北滘鎮碧江社區居委會,包括職方第、金樓、泥樓、見龍門、南山祠、亦漁遺塾、慕堂祠、照壁、怡堂大宅等。其中職方第是清嘉道年間任兵部職方司的碧江人蘇丕文府第。核心建築是金樓。金樓,原名賦鶴樓,是蘇丕文用於會友讀書的書齋。內部雕刻鑲嵌
內容遍及各種花卉與動物。施以泥金和貼金,經歷一百多年 仍金碧輝煌,故稱金樓。另因清朝末代軍機外法務大臣戴鴻慈之女嫁入其宅,更有“金屋藏嬌”之說。
金樓除了雕刻難得一見外,還有清朝眾多著名書法家的精品。另外,清代官轎,跋步床(又叫千工床)等古舊家私也一應俱全。曾到金樓的多位國家級、省級古建專家均給予極高的評價,現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樓後花園內亭、台、樓、閣、榭及假山魚池極具嶺南建築特色,更有清朝道光年間雅士蘇鶴所作“碧江廿四詠”,用其手跡和詩意鑄成的大型銅壁畫,將碧江當時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盡現銅壁畫中。參觀者稱其為“碧江清明上河圖”,可謂鎮樓之寶。
有關部門和碧江人長期的悉心保護和科學開發,使金樓古建築群數百年間的建築風格、特色完好地融為一體,成為順德文化品牌的又一瑰寶。
順暢網訊 一個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嶺南古代建築群,在順德,或許,並非絕無僅有。一座精工細雕的藏書樓,在順德,或許,也非僅此一家。但是,從竣工到開放,僅一年多時間,它就成為佛山新八景候選大熱門,這在順德眾多景點中,所見不多。香港永安旅游公司每天都組團到訪,國慶假期金樓和民樂公園一天接待一萬多人,這在順德眾多旅游景點中,令人刮目相看。
那麼,它為何能吸引越來越多海內外游客和專家的眾多目光?它為何能經歷幾百年仍能活色生香?能使其產生可觀文化經濟效益的支撐點何在?在廣東建設文化大省、佛山建設文化名城的背景下,它對推動順德建設文化強區有何意義?碧江金樓的這一現象,確是值得大家關心、探討和借鑒的問題。
文化經濟積澱造就了碧江金樓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向有點蒼茫的碧江歷史。自古以來,碧江水陸交通便利,陳村、紫坭、石壁三條水道匯於碧江。因此,碧江一直是廣州往來西江、北江船只的必經之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繁榮的經濟。自然,也積澱了深厚的文化資源。自明景泰三年建縣始至清末,碧江共有舉人106名、進士17名,同時,還誕生出著名學者蘇珥、蘇葵、梁若衡等人。清代中期,碧江更發展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手工業造紙基地,並形成了三圩六市。清末,碧江成為珠三角重要“谷埠”——糧食加工儲運中心。
深厚的文化積澱,廣闊的思維視野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一直使碧江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經濟重鎮。為官為儒為商的碧江人,更在這裡建造了栉比鱗次,考究十分的祠堂、館捨、書塾、民居和園林。碧江金樓便是其中的典型。據北滘一位多年專門研究順德鄉土文化的干部稱,設計建造金樓的工匠都是嶺南名家,材料也都是直接從中外各地運來。因此,金樓混合了江南婉美內斂和嶺南濃烈華麗的建築風格,其木雕裝修處處顯露出嶺南文化海納百川的特色,成為鶴立雞群的古代廣府建築精品。當歷史大潮慢慢退卻後,作為曾與碧江一起走向輝煌的金樓,成為歷史的痕跡與見證一直矗立在人們心中。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正如順德擁有眾多乏繕缺修的歷史勝跡一樣,若沒人鐵肩擔道義,沒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它也只能一任雨打風吹去,湮沒在人們模糊的記憶之中。因此,回首金樓幾起幾落的歷程,雖頗讓人唏噓,不過,更多的,倒是欣慰。
強烈文化意識保護了金樓
上世紀70年代中,清晖園准備擴建重修,有關部門欲將金樓內的木雕石磚搬去清晖園。當時的北滘鎮委副書記林鑒松和部分干部群眾聞訊後立即四處活動,數陳理由,面折廷爭,力阻遷拆。幾經周折,最終使金樓得以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而一位原籍碧江的鄉土文化人20多年來為金樓及碧江的文化遺產默默耕耘,他將積聚了數十萬言關於碧江古建的文字資料和大量圖片,無償地提供給金樓的修復和研究及旅游開發工作,卻連自己的姓名也不願披露。這些,都讓人想起古人火中搶救名畫的故事,而深深滲透在村民心中的文物保護意識和群而護之的行為,無疑是長期文化積澱代代相傳的結果。
與順德區眾多文物一起,碧江金樓在1991年被列入順德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但是,與其他地方不同,北滘人和碧江鄉親卻通過產權轉讓形式,將它劃歸鄉政府,並把它改造成招待所,嚴禁閒人進入,使其得到完好的保護與保存。這看似尋常的舉措,其實折射出他們獨到的保護意識與未雨綢缪的長遠眼光,也為金樓今天得以重煥光彩奠定了基礎。
2000年,在文物普查工作中他們發現金樓蟻食嚴重,架梁危殆, 必須立即搶修並擴大工程面積,當村居委向村民征用部分民居時,碧江人顯示了他們深明大義的可貴品格。他們聞訊後,有的將金樓前的“職方第大房”無償捐出;有的將金樓邊具400多年歷史的“泥樓”只象征性收取1元月租;有的將金樓附近的古建築轉讓給居委會代管。眾所周知,在寸土尺金,寸土必爭的現代商業社會,祖業與土地,是上不封頂的無價之寶,而他們卻“揮手脫相贈”,這種令人感動的古賢風尚,正是長期儒商文化孕育出來的現代品格。
2001年,當地文體局聘請華南理工大學對金樓進行繪測,並著手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省專家更建議將附近的泥樓、職方第、亦漁遺塾等一起申報,並在2002年得到批准,在文體局、北滘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碧江金樓再度進行測繪並制定修復方案,文體局和北滘鎮政府更要求各部門互相配合,合理利用金樓歷史建築群的文化資源,更將其融進整個地區的長期發展規劃之中,而碧江村居委繼續推進磚雕大照壁、亦漁遺塾等全部保護單位修復工程,並投入1000多萬元進行測繪與修復。
深遠眼光發展了金樓
一個村居委對文物進行保護,不足為奇。一個村委會能拿出一筆資金修復古建,也不足為奇。但一個村居委能拿出1000萬元對古建築進行修復,手筆和底氣,眼光與魄力,卻有點驚人。
對此,碧江社區居委會主任蘇漢基表現出分外的冷靜和胸有成竹,他說,作為碧江的一張名片,用1000萬元去加大投資力度,修舊如舊,吸引海內外游客,同時,及時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外來資金和企業前來興辦企業,其未來的發展空間,其實十分可觀和廣闊。他一番平實的話語,打消了當時對此深表擔憂村民的疑慮與困惑。於是,擴建工程順利推進。碧江金樓也得以在2002年國慶對外開放。碧江人終於擁有了一座在現代社會中創造出可觀經濟與社會效益,但古風猶存的“金樓”。
金樓的開放是一種文明的延伸
作為一個只有1.5萬人,面積近9平方公裡的自然村,碧江一直以來都以其發達的商業貿易實力成為北的次中心,現在,它不僅擁有10多家外資公司和中外合資公司,而且,幾家在數年前來碧江靠幾百萬起家的香港公司,現都成為香港聯交所主版上市公司。2003年,碧江全年工商業總產值將超過12億元,產業涉及廣告制作、時裝、飲食、仿古建築、體育用品等領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文化含量的產業,使它們獲得高額的利潤和深遠的產業空間。因此,近年,碧江的工商業地價比其他地方高。這,多少印證了鎮政府和居委會當年的構想,同時,也更堅定了碧江人投資文化,全面開拓市場的興致與決心。
可以說,碧江金樓的開放,正如有關評論指出的那樣“不僅僅是一座古代豪宅的修復和開放,而且是一種精神,一種文明的延伸和發揚光大。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說,一個地方的經濟越多元化,就越具有活力和發展空間。作為第三產業支柱之一的旅游業的加入,將使北滘經濟的發展空間將更為寬廣”。
是的,正是文化,使碧江人扎根本地,走向四方。是文化,讓他們長袖善舞,積財萬貫。是文化,令他們同心協力,保護古建。同時,是雄厚的經濟實力,讓他們的文化根深葉茂,是活躍的經濟活動,使他們的文化更繁花吐艷。
因而,碧江金樓的後來居上,並非橫空出世,一蹴而就,相反,是積澱千年,幾十代人攜手相承文化經濟的結果。因而,當我們看到人潮如湧的金樓時,我們更想到,杏壇之逢簡、北水之尤列故居、樂從之陳氏大宗祠、龍江之杜鵑庵、大良之錦巖公園、均安之冰玉堂、陳村之黎簡故居,因為,它們都擁有各自獨特的資源,也能催生可觀的文化經濟效益。當我們看到北滘人和碧江鄉親大手筆投資建造的民樂公園人氣日漸鼎盛時,我們再度看到他們深邃的文化經濟眼光和腳踏實地的務實作風,並從他們澎湃向上的經濟發展勢頭中,強烈地感受到那由深厚文化積澱和雄厚經濟資源交融所拓開的廣闊而深遠的前景與未來,這,也正是我們最需借鑒與學習的經驗與模式。(責編/翟秀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