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了2013年重大考古發現,其中之一是在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境內發現確認了一段西漢長城。
2013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察哈爾右翼中旗文物管理所對位於烏蘭察布市灰騰梁之上的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魏九十九泉御苑遺址”進行了詳細考古調查。通過此次考古調查發現,北魏九十九泉御苑遺址實際上是一段漢代的長城。
本次發現的西漢長城由牆體、烽燧、障城完整組成。長城牆體長度為46.585千米,在有牆體存在的46.585千米中,土牆長34.575千米,石牆長9.38千米。土築牆體占牆體總長的74.2%,系就地取土築就,沒有發現明顯的夯層。石牆較少,主要修築在起伏較大的山丘間或頂部,采用火山巖壘砌牆體。石牆中以杏桃溝段長城保存相對較好,牆體剖面呈梯形,底寬5——7米,頂寬3——4米,殘高0.5——1.5米。
牆體沿線及周邊地區調查烽燧46座、障城9座。46座烽燧,可分為土築、石築和土石混築三類構築方式,多數分布於牆體內側,個別分布在牆體外側。烽燧相互間距一般在1千米左右,最遠者有近3千米,最近者為80多米。9座障城平面多呈方形,邊長在50米左右,障牆均底寬頂窄,構築方式可分為石砌、土築和內部土築外表砌石三類。障城相互間距多在10千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