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武夷山市五夫朱子園項目指揮部了解到,經過各部門的加緊施工,經過半年多的修繕,五夫鎮興賢古街及部分文物古建修繕布展工作順利完成。
興賢古街全長一千多米,沿街匯集了興賢書院、朱子社倉、朱子巷、劉氏家祠、五賢井、連氏節孝坊、七星橋、屏山世澤、百歲坊、潭溪、碼頭、街坊等眾多文物古跡,是五夫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精華所在和朱子文化遺存遺跡最集中的地方。800多年前,生活在五夫的著名理學家朱熹每日都會行走在這條街巷,或學習或講學或授徒或拜師。2010年五夫鎮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為更好地保護古建,留住歷史,打造朱子文化品牌,推進武夷山文旅融合發展,日前,武夷山對具有千年歷史的五夫興賢古街進行修繕,同時對部分文物古建進行修復布展。據悉,此次興賢古街修繕主要是古街“三線下地”、街面改造、翻修烤煙房、環境整治及對古街內部分重點文物古建修繕、布展等一系列工作,力圖修舊如舊,還原古街古韻風貌。
“古街上縱橫交錯的電線電纜不見了,街面也更整潔了,村民都說好。”五夫鎮黨委書記周建平說,早在上月底,國網武夷山市供電公司就完成興賢古街3800米電纜入地敷設、遷移及更換表箱60多塊、電纜分支箱36個,改造表後線1萬多米。
興賢書院是“胡氏五賢”之一的胡安國修建的,朱熹曾在此求學和講學傳道,是最能反映朱熹與恩師胡憲等“胡氏五賢”淵源關系的見證。此次重修是當地政府在時隔27年後的再次重修,在力圖展示書院文化的同時,將朱子文化、朱子與胡氏的淵源關系首次進行全面展示。據負責此次書院修繕工作的劉念銘介紹,重修書院除更換幾處腐朽的橫梁外,基本按照“以舊做舊”的原則,保留其歷史風貌,並布置了書院簡介、學規學約、理學格言、胡氏五賢等,而朱熹和恩師胡憲書信往來、文學交流的遺存,以及胡氏五賢的理學著作,也將在此次文化節上集中展示。
在朱子社倉,記者似乎能體驗到朱熹當年濟世為民的情懷。朱子社倉是朱熹為備荒赈災首創的民辦社倉,是中國古代社會保障制度的體現。為此,當地政府首次將社倉作為全國唯一社倉文化進行全面展示。“此次修繕主要重建了涼亭,增加了文化展板、陳列室和朱子社倉倉規。”負責社倉修繕工作的楊颢說,新增的陳列室設有量具、鼓風車、蓑衣、耕犁等器具,主要是向游客展示社倉功能,而社倉倉規的展示,則很好地體現了我國古代歷史文化。
作為朱子文化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劉氏家祠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和人文根基。朱子既是五夫劉家人的養子,又是五夫劉家人的女婿,朱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與先祖劉子翚、劉子羽、劉勉之的培育分不開。劉氏家祠整體保存較好,門樓、堂號、楹聯、匾額等一應俱全,家譜、族規內容詳實。此次為迎接朱子文化節,劉氏家祠的修繕包括圖文展板、遺存實物、內部建築等部分。
走出古街,記者沿村道步行至紫陽樓,這裡是朱父生前好友劉子羽贈與朱熹母子生活的房子,朱熹在此生活了近50年。紫陽樓於民國初年損毀,後又於1998年底在原址基礎上重建。由於重建後總體保存完好,此次修繕主要為瓦頂翻新、仿古地磚鋪設、後院古井修復等,目前已全面修繕完畢。此次文化節的布展則在樓內大廳、內廳等處設置多幅展板,展示朱子一生成就及生活、講學、立說的故事,同時還布置有朱熹及其母親、兒子、女兒、書房、藏書閣、翰墨軒等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