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遷移兩大疑問 危巖形成與打隧道大量使用炸藥有關?
關於危巖的發現、成因及解決方案,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之前有媒體報道稱是在舉行國際攀巖比賽時發現了危巖。另外,一名負責危巖監測的重慶107地質隊工程師告訴筆者,他們於3月22日接到酉陽縣政府委托,經審批後開始對羅家巖危巖帶進行勘測,並發現危巖帶已出現拉張裂縫,多數危巖體下部已失去支撐,隨時可能對下面的鎮政府等區域造成危害。而指揮部一名官員則透露,最早發現危巖是在3月18日,正在鳳凰山修建彭水至酉陽公路隧道的工人發現情況後向當地政府報告。
107地質隊的工程師表示,關於危巖的勘測報告4月12日才能拿出。但在由107地質隊及當地政府聯合發放給危巖險區內居民的一張“防災避險明白卡”上,筆者看到災害誘發因素一欄填寫的是:“地質內因及氣候因素、打隧道對地質危巖的影響。”當地居民告訴筆者,修建隧道時曾經使用大量的炸藥,危巖的出現很可能與此有關。
之前初步確定的解決方案是居民撤離後對危巖進行爆破拆除,筆者則從地質隊獲悉,最終方案還要等勘測報告得出後交由專家審議後決定。筆者還注意到,龔灘鎮被劃為危巖險區的地帶,與龔灘防汛搬遷應首先進行的區域大部分重合,同屬於鎮上海拔較低的一部分。
不少居民表示,在危巖下面居住了幾十年了還沒見掉下來過一塊石頭,很多人對於危巖的真實狀況並不了解。
古鎮搬遷復建能否還原昔日風采?
龔灘真的會因為危巖、汛情而消亡嗎?“我們的工作就是盡最大的可能,在古鎮搬遷後能夠繼續維持之前的風貌。”河南東方文物建築監理有限公司總監視工程師李守業說,他所在的公司負責此次龔灘古鎮搬遷的文物復建工作。“搬遷要遵守三個要點,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及生活的延續性。”李守業告訴筆者,古鎮的新址完全按照現址進行規劃。
“有著千年歷史的石板街,我們會進行整體搬遷。像西秦會館等十余處重點文物建築,也會進行整體遷移。我們先期的工作,就是在居民中普及文物保護方面的知識,要維持原有的風貌,需要各家的配合。”李守業表示,古鎮搬遷復建在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並不大,但由於涉及許多戶居民,如何保證搬遷後居民生活的延續性成為最大的難題。
采訪手記 山水可以讓路,古鎮再難回頭
千百年來,龔灘鎮的居民已經習慣了與鳳凰山的峭壁和烏江險流和睦相處,在烏江水上行船謀生,在懸崖峭壁上搭屋造房,龔灘人的生活離不開身邊的山與水。
然而這次山水卻給他們制造了不小的麻煩。山上的石頭要“塌”,江裡的河水要“漲”,夾在當中的龔灘鎮,卻不得不退讓。當要告別世代居住的古鎮時,龔灘人面臨搬遷時更多的是流露出一種無奈。
可是這也並非是山水無情。鑿山開道,蓄水發電,於是才有了今天的危巖和洪汛。山水是公平的,當我們向其索要時,也必定會付出相應的代價———讓出自己的家園。
在幾天的采訪中,筆者並沒有深切地感受到龔灘人面臨危巖的緊迫感,古鎮雖顯忙碌,可更多的是透出一種焦慮。事實上,大多數龔灘人對於危巖和洪汛的憂慮,遠小於他們對自身未來的擔憂。
龔灘的旅游業曾經紅極一時,人們遠道而來,除了欣賞美麗的峭壁險灘,體會石街古樓的情趣,也都想了解這個偏遠古鎮中土家人的生活。即便古鎮可以重建,風貌可以復原,龔灘人在享受著發展的種種便利時,他們的生活也勢必再難回到從前。張源 重慶酉陽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