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科學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豐富我國國家公園體系

科學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豐富我國國家公園體系

日期:2016/12/14 10:54:10      編輯:古代建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出發,提出要建立我國的國家公園體制。這一制度創新的重要舉措,對於完善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和民族永續發展的目標,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我們可以樂觀地展望,在不遠的未來,我國的國家公園建設將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推進的目標,得到廣泛開展;那些各種類型、各具特色的國家公園將為人們提供一處處親近自然、品味文化和享受生活的理想場所。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產資源大國,考古遺址公園必然在我國的國家公園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成為這個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

  考古遺址公園概念的提出源於我國大遺址保護的實踐。上世紀80 年代遼寧牛河梁遺址發現後,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就指出,這類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曾經起著心髒或主動脈作用的大遺址,應該給予特殊的和整體的保護。一些地方抓住有利時機,發揮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工作,推動圓明園、周口店、秦始皇陵、漢陽陵等大遺址保護工程的實施。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1997 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要求將“大型遺址”保護納入當地城鄉建設和土地利用規劃,並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以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局部性矛盾。大遺址的特殊重要價值和保護的緊迫性、復雜性逐步得到行業內認同。

  本世紀初,以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設立和《“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印發為標志,國家啟動了“大遺址保護工程”,開啟了我國大遺址保護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國家文物局先後公布“十一五”100 處和“十二五”150 處大遺址項目庫,大遺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啟動,保護管理機構和管理措施得到鞏固,大遺址保護的基礎進一步夯實。高句麗遺址、殷墟、元上都、絲綢之路、大運河、土司遺址等相繼開展一系列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工程,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裡耶遺址、金沙遺址、魯故城遺址、北庭故城等考古工作向縱深推進,保護展示工程取得重要成果,成為新的城市文化名片。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以“四線、六片、一圈”為核心,以150 處重要大遺址為支撐、覆蓋全國的大遺址保護格局。

  大遺址保護實踐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其核心是遺址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問題,即文物保護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關系問題,大遺址怎樣為群眾所了解,更好地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的問題。正是在深入思考和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在系統總結和借鑒國內外大遺址保護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應運而生。

  2009 年,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提出了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總體思路——以重要的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建設具有科研、教育、休息等功能,在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的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是積極保護的重要舉措,也是遺址展示與闡釋的一種整體策略。通過科學保護和展示大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積極回應廣大民眾對大遺址的熱切關注,充分發揮大遺址在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這項工作得到了各地的積極響應,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掀起了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熱潮。國家文物局先後公布了兩批24 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批准44 家立項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占地面積超過900 平方公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創立,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大遺址保護展示水平的整體提升,標志著大遺址保護工作全面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做好保護為前提和基礎,重點探索大遺址的展示利用,在保護、管理、展示、服務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推動了地方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據統計,僅首批12 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公布後的3 年內就累計接待游客超過6500 萬人次。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垃圾成山的棚戶區改造成一個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的城市文化公園,既保存了大明宮原有的地形和地表的遺址分布,又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公共空間;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吸引公眾走進遺址,帶動以遺址為核心的景點群和特色生態名村建設,促進當地群眾就業,輻射周邊文化產業的發展;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突出整體、和諧、生態、持續原則,將新農村建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改善有機融合,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浙江、江蘇等省還公布了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總的來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果豐碩,亮點頻出,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相結合,促進發展,造福民眾,推動“五位一體”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典范和標桿。同時,我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一是保護問題。考古遺址公園來源於大遺址保護工作,其核心是保護,要使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永續傳承,實現文化資源的代際共享和代際公平。然而一些地方本末倒置,從本位主義和短期利益出發,過度開發,竭澤而漁,名義上為發展旅游經濟,結果對遺址保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方面的教訓絕非個例,應認真汲取。二是研究問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只有在加強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發掘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並以此為指引開展保護展示工作,才能充分展現遺址自身的文化價值,才能綻放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目前很多遺址公園或大遺址的考古和研究工作還很不夠,對遺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認識不深入,理解不透徹,展示闡釋工作也就難以做到以物證史,透物見人,講不出動人故事和深刻道理,無法真正吸引觀眾。三是管理體系問題。考古遺址公園不同於一般的城市公園或主題公園,它以遺址為內容,以公園為形式,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與單純的遺址相比,更強調公益性,更注重遺址的展示與闡釋。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應將考古、保護、研究、展示融為一體,整體考慮目標體系和管理架構。考古作為基礎工作,必須堅持考古先行。要制定長期考古計劃,科學系統開展工作,不斷深化對遺址的認識和研究,提升遺址和城市的文化影響,而不是點綴式的開幾個探方,對遺跡現象進行簡單的揭露和展示,錯過真正應該發掘和保護的內容。四是展示問題,應綜合運用傳統手段和新技術手段。傳統展示方式中,保護是基礎,只有保護好遺址才有條件進行展示,保護手段直接影響展示效果,二者應做好有機統一。數字化、多媒體等新技術手段是土遺址展示的發展方向。這些新的展示技術介入,既使展示效果更直觀和更具感染力,也為當下遺產修復中的眾多難題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根據我國的《文物保護法》,古遺址一般不得重建。特別是圓明園之類的重要遺址如果重建,將與歷史紀念意義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相悖,必須慎而又慎。而數字化與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可以虛擬方式再現遺址的歷史風貌,為更好地向公眾展示其藝術和科學價值,解決復建展示的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管理中的問題,研究出台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要求(試行)》《大遺址考古工作要求》等一系列管理文件,著力引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發展。同時,積極支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等行業組織,加強遺址公園之間的交流合作,及時總結和吸取各地在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實踐經驗和好的做法。2014 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行評估工作,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運行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並針對評估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改進意見。正在編制的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仍將是我國大遺址保護利用的主要突破口和重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是世界上國家公園建設最成功的國家,自1872 年美國建立世界上首家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開始,迄今已經有400 多個國家公園。1916 年,美國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其進行統一管理,已經積累了100多年的管理經驗。這些經驗對世界各國國家公園建設都產生影響。美國國家公園的建設理念認為,只有高質量的公園資源和價值完整地保護下來,才可以為子孫後代提供利用公園的機會,當公園資源和價值的保護與它們的利用發生沖突時,保護是優先的。美國的國家公園中包括了自然區域、歷史區域和游憩區域,其中國家歷史公園、國家戰爭公園、國家歷史地、國家紀念館都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印第安人所創造的文化遺產也得到很好的保護。資源保護為首的可持續發展觀、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開、垂直統一的管理體系、特許經營權制度等理念和做法,都在美國國家公園管理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6 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編制2006 版《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政策》,是美國國家管理局廣泛使用的基礎性文件匯編。內容包括公園體系的規劃、自然及文化資源管理、講解與教育、公民參與等多個方面,是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政策和策略的合集,代表了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一些重要管理工具。當前,國家文物局正在積極研究如何借鑒其他國家成熟的制度模式,有效管理文化遺產資源,加快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並將其納入我國國家公園體制。為此,國家文物局支持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編譯出版《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政策—2006 版》一書,是希望引發廣泛而深入的思考,為當前階段以及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如何建設、管理、運行和發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供有益的借鑒,也希望對推動我國的國家公園體系建設有所裨益。

  當然,任何學習和借鑒必須立足國情,將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我國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過程,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中國人的智慧和文化傳統,受到中國遺產類型、特點和保護理念的約束,受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點的影響,受地方政府政績觀和群眾文化需求的影響,必將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之路。這條道路絕非坦途,但它也注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實踐發展歷程中一筆不可或缺的珍貴財富。

  本文為《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政策—2006 版》(中文版)序言。

來源:中國文物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