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揚州新發現近千處文物遺跡 蜀岡石馬很神秘(圖)

揚州新發現近千處文物遺跡 蜀岡石馬很神秘(圖)

日期:2016/12/15 15:09:18      編輯:古代建築

 

    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本次遺產日的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發展。記者從市文物普查辦公室了解到,截至昨天,我市共新發現985處不可移動文物,這標志著從2007年12月啟動的第二階段文物普查工作實地調查階段宣告結束。據了解,這新發現的985處不可移動文物極具文物價值,在不久的將來,有望從這985處不可移動文物裡誕生出一批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新發現的這985處不可移動文物涉及古遺跡、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這五大門類,除了部分已為大眾熟知的遺跡外,有相當部分屬於首次亮相。昨天,市文物普查辦首次展示這5大門類6大新發現最有價值文物的資料及圖片。

    【古遺址】

    平山堂城遺址:曾是抗擊元軍的最前沿

    平山堂城遺址位於揚州堡(宋寶祐)城西側,時代為南宋。城址地勢高闊,西邊有較寬闊的護城河,成為揚州軍民抗元的前防哨所,也是揚州宋三城之外又一重要的城防體系。

    據了解,根據《宋史》記載,景定元年(1260)五月,李庭芝知揚州,這裡曾是抗擊元軍的最前沿。范圍大體在揚州平山茶場、烈士陵園及大明寺所在地,即北至今天平山鄉派出所,南大體至大明寺南院牆即蜀岡南緣一線。東西寬約100米,南北長630米,在南端向西拐33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2002年,揚州市文物考古隊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確定城牆夯土在沿西線的山崗,城牆寬度在18米左右。去年到今年的實地調查過程中,確定這一區域為平山堂城遺址。

    【古建築】

    風箱巷官井:見證常遇春傳奇的“教場四井”之一

    普查辦公室工作人員在風箱巷6號蔚圃門前、風箱巷南側發現這一古井。井欄為青石構造,腰鼓形,上口內徑35厘米、外徑56厘米,腹徑64厘米,高37厘米。井欄面西腰部刻“民國二十年風箱巷官井”字樣,井南牆壁上嵌乾隆年間石質碑刻兩塊。井欄下置井口石,內徑47厘米。井壁為青磚疊砌,深約6米。現井欄風化,口部微殘;碑刻風化也較為嚴重。

    據介紹,傳明初將領常遇春進駐揚州,教場作為演兵場,四角專門設有軍用井,分別是馬神廟井、得勝橋井、風箱巷井、小井巷井。該井為“教場四井”之一,至今欄飾蒼勁,水源旺盛,現為居民生活用井。

    象鼻橋:舊址一直未變的始建於宋代的古橋

    普查辦公室工作人員透露,象鼻橋始建於宋代,東西向橫跨於寶祐城東護城河上,是寶祐城通向宋大城的便門吊橋,久毀。明《嘉靖維揚志·宋大城圖》上有寶祐城東便門的圖示。現在實地考察下來,現橋單孔磚砌拱橋,橋身長15.8米,寬5.06米,高1.8米。工作人員發現,在橋身南側有白礬石石額“象鼻橋”行書銘文,上款題“宣統三年仲夏吉日”,下款寫“四知堂楊重修”。上世紀九十年代對象鼻橋進行拓寬,局部用水泥粉刷,橋欄桿為水泥預制。今橋仍為附近村民出入市區的重要通道,也是象鼻路北起點。據了解,象鼻橋自宋代建築以來,一直未離開舊址。

    司徒南街古井:清代青石質紋飾古井

    古井位於司徒廟南街,清代。井欄為青石質,髙0.5米、口內徑0.5米、口外徑0.8米、外腹徑為0.88米。井欄內壁有18道凹槽痕,平磚圈砌井壁,井深在8米以上。井欄外腹壁雕刻魚躍龍門、纏枝花卉等圖案,並在口沿及“V”形間隔帶內雕刻雲紋、纏枝花卉等輔助紋飾。欄身中部有一對圓孔。由於石井欄開裂,外腹壁鑿槽嵌鐵箍加固,對古井欄紋飾造成較大破壞。此井出水正常,水質清澈甘純,至今為周邊居民使用。



    【古墓葬】

    經圩麻油墩漢墓:

    少為人知的西漢早期墓葬

    古墓位於維揚區西湖鎮經圩村蔣巷組西側100米處,俗稱“麻油墩”。市文物普查辦工作人員實地考察時發現,古墓為人工夯築的大土堆,遠望如小山。經過千年滄桑變化,基本成圓錐形,上面直徑16米,底邊直徑35米,高度6米。在其西側有一個水塘,可能是當時夯築封土堆取土形成的。2008年4月,該墓遭到盜掘,出土了殘漆器、釉陶器等,經鑒定為西漢早期墓葬。

    【石窟寺及石刻】

    蜀岡石馬:充滿神秘色彩的墓葬獸

    石馬位於維揚區西湖鎮蜀岡呂莊組。石馬是神道兩側的石獸之一,統稱“石象生”。此處墓葬已不明,所以充滿了神秘色彩。

    兩石馬的擺放也離開了原來的位置。石馬身長1.7-1.8米,身高1.2-1.3米。它是古代軍隊作戰必備的工具,刀工精良的石馬為鞍馬,石馬雕刻細膩精美,神態逼真。風格寫實、裝飾繁缛,具有清代雕刻的特點。對研究當時的石刻風格、雕刻技法具有重要的價值。

    “永寧泉”浴室:名家手跡的石刻對聯彌足珍貴

    普查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浴室建於清末,位於老城區三義閣68號,為揚州沐浴業的老字號之一。

    “永寧泉”的浴池全部用白礬石打磨後建造,總面積約占堂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分頭池、二池和暖池。池內有石刻對聯“身離曲水精神爽,步上瑤池氣象新”和“滌垢”橫額石刻,均是名家手跡,也是浴池情況的真實寫照。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丁寧故居:著名女詞人讀書處

    丁寧故居位於市區雙桂巷12號,時代為清代。房屋坐北朝南,八字門東向。房屋前後三進,第一進為明三暗五式,東套間為丁寧讀書處。後兩進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七檩,西北面為花園。房屋布局基本保存原貌。

    據介紹,丁寧(1902-1980)是揚州現代女詞人,這位才華橫溢的女詞人出生於江蘇鎮江,第二年隨父親舉家遷居揚州,先住在舊城大十三灣,後定居雙桂巷12號。生母及父早亡,依嫡母生活,十六歲出嫁,生一女,四歲病殁。其後即離婚,並孤身終老。建國前在南京幾家圖書館管理古籍,建國後在安徽圖書館工作,仍管古籍,直至去世。

    顧家洋房:拴馬石扣為揚州少見

    據了解,顧家洋房被發現“藏身”在市區石灰巷14號。此處房屋原為一位揚州儀征縣縣長住宅,後賣給一顧姓人家,因當時此房屋采用了西洋建築材料,故名顧家洋房。

    現存一住宅與門房。住宅房屋雖改動較多,但當時的室內地坪仍完好地保存至今,據講此處原前部有花園,後部有竹園。門房三間為水磨磚門,門口有高台階,門外兩牆邊分別嵌有2只拴馬石扣,為揚州少見,靠近小秦淮河邊原有水井一口,不過現在已難覓蹤影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