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法國“機場博物館”對公眾考古的啟示

法國“機場博物館”對公眾考古的啟示

日期:2016/12/14 10:54:06      編輯:古代建築

QQ截圖20160122213835.png

 

 

戴高樂機場內的展覽

 

法國是世界上博物館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有統計數據表明,平均每6萬名法國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博物館是讓公眾重建過去的重要載體,也是當今開展公眾考古的前沿陣地。為了讓公眾更好地感受藝術,獲取知識,巴黎甚至讓文物“飛”進了機場。

2015年暑假,從夏爾·戴高樂機場乘機返京,由於稍微早到達機場,在候機時隨便閒逛。本以為機場會全是名牌商店,但想不到發現一處公共空間,專門用來展示和介紹文物藏品,走進去發現是小皇宮博物館展陳的部分文物藏品。不大的“T”字形展示區,四、五十件藏品,構成了展覽的全部。展覽的規模不大,可能是照顧到部分乘坐飛機公眾的碎片化時間。盡管其規模與盧浮宮那樣的國際性博物館有著天壤之別,但從公眾考古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小型展覽更加便捷。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對某一方面文物考古知識有所了解,是該展覽所要達到的核心目的。這個機場博物館合理利用小空間,讓公眾在閒暇候機時也能感受考古和藝術熏陶,體驗文化魅力。

夏爾·戴高樂機場的舉措並非創舉,卻為我們未來開展公眾考古活動提供了不少借鑒。隨著經濟的發展,乘飛機出行已成為人們的首選,以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為例,它是歐洲主要的航空中心,也是法國主要的國際機場,其2014年旅客吞吐量達6381萬人次。如何抓住這種快速增長的人群優勢,更好地讓文物走出博物館,走向公眾,真正讓文物“停”在公眾身邊,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很多參觀過大型博物館的游客表示,路程上所花費的時間加上排隊等候的時間,往往比參觀的時間還要長,大大影響了公眾的參觀效果和積極性。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利用基礎設施資源優勢開展公眾考古似乎成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機場、火車站,甚至是大型社區、寫字樓、商場都可以成為今後設置公眾考古宣傳和展覽場所。

這樣展陳的設置,不失為公眾考古的一種新模式。可根據基礎設施的功能,依據其特點選不同的公眾考古展示內容。對於機場、火車站等人流量較大,且不固定的場所,要照顧大多數旅客的興趣,展覽內容可涉及美術史、藝術流派等較為輕松的主題,以緩解旅客候車的辛勞與煩躁。此外,也可通過無線WIFI對各個博物館的展覽進行介紹,讓旅客隨時隨地了解相關資訊。而對於社區、寫字樓等人群相對較少,且構成人員固定的場所,要進行“量體裁衣”。首先進行廣泛的可行性調研,征求公眾意見,最大程度地讓公眾自主選擇展覽內容,增加參與幾率。其次,根據公眾需求,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增強展覽間的關聯性,通過不同角度的展示,讓公眾有全方位的直觀認識。

隨著這種展覽的普及推廣,可以起到分散客流的作用,而且對創造優質的參觀環境,帶動眾參與積極性都有所裨益。此外,公眾也可根據自身興趣,關注身邊不同主題的“博物館”,擴展了公眾的關注范圍,也提高了各大社區、商場的知名度,甚至會提升商場的經濟效益,產生多重社會收益。相比各大博物館雄偉的外觀、氣派的展廳以及華麗的裝潢,這種展陳雖顯簡陋,卻更為便捷靈活。不需要宏大的主題,不需要眾多的工作人員,甚至不需要大量的文物。簡單的主題,一組相關性強的文物甚至圖片,配以詳實細致的講解詞,足矣。無需投入太多資金,卻可以讓公眾在閒暇之余隨時參觀,充實公眾知識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公共服務的含金量。

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公眾考古也應順勢而為,整合利用現有公共空間,抓住公眾的碎片化時間,尋求更好的發展。真正讓文物“走”出博物館,化整為零,“走”向公眾。

(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