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學者稱:炎帝就是山西人
日期:2016/12/14 10:54:01   編輯:古代建築
“炎帝生在山西,長在山西,最後葬在山西。我們要讓全世界達成一種共識,炎帝就是山西人。”這是23日在京舉行的山西高平神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上,頗為少見的一則有關炎帝說法的論斷。這是廈門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周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討會上,他引經據典向兩岸專家學者闡述了其觀點。
周運中先從《山海經·海外北經》、《楚辭·天問》、《淮南子·地形》等史料中,找出了古代有關“燭龍”的記載。“燭龍就是古代人看到地下有一條形似龍的火帶,那時人們很害怕,並隨之開始祭拜,這與炎帝崇拜火相吻合。”周運中表示,史料中記載,燭龍發生的地方就是現今的山西,之所以產生這一現象,是因為那是山西地下煤礦在自燃。
有關山西地下煤礦自燃的現象在《後漢書·周舉傳》以及《魏書》中都有記載,《魏書》中說:“太和八年五月戊寅,河內沁縣澤自燃,稍增至百余步,五日乃滅……武定三年冬,汾州西河北,山火潛行地下,熱氣上出。”
此外,從中國姓氏的分布上,周運中也認為炎帝出自山西。周運中向與會者出示了一份權威的中國姓氏分布圖,這些姓氏都是可證的炎帝後裔,在學界受到廣泛認同。“在炎帝的後裔姓氏中,以岳、申、焦、呂居多,從分布圖的顏色蔓延勢頭來看,這些姓氏都是從山西向外擴展。也就是說,炎帝的後裔都是從山西遷徙到了全國各地。”
近年來,有關炎帝陵歸屬的疑問說法不一。湖南省的株洲炎帝陵、陝西省的寶雞炎帝陵、河南省的商丘朱襄陵、山西省的高平炎帝陵都宣稱自己是炎帝陵寢所在地,形成中國5省4市“爭炎帝”的局面。相較於其他省市多以“神農”、“炎帝”冠以鄉鎮之名,山西高平則以30余處炎帝廟,以及100多通記載炎帝事跡的碑刻而備受學界認可,歷史遺跡分布之廣、數量之多,在中國實屬罕見。
2015年11月10日,山西高平當地考古人員在羊頭山上發現石基礎、石圍牆、古舊步道,並在石圍牆周圍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片。高平市旅游文物局局長趙志敏介紹說,通過對一系列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記載比對,高平確為有關炎帝傳說遺跡最為繁富區,該遺址或為歷史上的神農城,距今有5000年左右歷史,成為高平炎帝故裡又一重要佐證。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袁廣闊從考古和歷史文獻的角度,認為高平羊頭山遺址值得深入研究。他建議,高平應制定一個長遠的古文化規劃書,在考古資料的基礎上,考察該地區廣泛流傳的與炎帝有關的記述,定期舉辦高平古代文化研討會,介紹考古發現和研究新進展。建設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與炎帝有關的考古遺址公園、特色博物館等,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炎帝文化。
山西高平神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23日—24日在北京舉行,邀請了來自北京、浙江、福建等中國大陸6個城市及台灣和香港地區的30余位專家學者,他們在兩天時間裡,將圍繞“傳承神農炎帝文化、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的主題展開討論研究。(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