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發現六處商城遺址 有助於探尋“鬼方民族”(圖)
日期:2016/12/15 15:07:00   編輯:古代建築
在這些商城遺址上,普查人員發現的眾多陶器碎片。(榆文攝)
我省文物普查工作近日又取得重大進展。文物普查人員在清澗縣李家塔鎮地區的無定河支流旁的山峁上發現商代石城遺址6處。每處商城之間相距5千米到10千米,均勻分布在總面積約300平方公裡的區域內。
這6處商城遺址所處區域裡的各條支流小河呈樹枝狀分布,最後全匯入無定河。有一處商城城址,與無定河干流之間的距離是40千米,也是6處商城遺址中距離無定河干流最遠的城址。6處商城都分布在每兩條支流小河交匯處的險要山峁上。其中,有的為一座單城;有的在一座山梁頂部的兩個小山峁上分別建兩座石城;還有一處商城遺址分布在一座大山梁上,大山梁頂部有三個小山峁,每個小山峁上建一座石城,它們成犄角之勢,互相依托,相互照應。
這些石城均位於山峁頂部,其城牆有的是依托土崖和石牆互相補充而建成的,有的則是完全用石牆和夯土牆而建成的。這些城牆都是相對封閉的環形城垣。石城石牆的砌法均為自然小片砂石交錯平砌,高0.3米——2.8米。其中名為辛莊商城的一處商城遺址殘存有夯土牆,殘牆高3米左右,長約30米,夯土層厚約5厘米——6厘米,外觀非常整齊,而且土質十分堅硬。
在這些商城遺址中,還發現了眾多陶質文物碎片。陶片均屬於泥質夾砂灰陶,紋飾有雷紋、細繩紋、籃紋等,可辨器形有甗、鬲、罐等。這些器物多數為“敞口”器,器形較大;絕大多數陶器是用手捏制而成的,少量陶器是經過遠古時期的器械“慢輪”修整而成型的。
我省無定河流域被我國學術界認為是商代晚期的“鬼方民族”活動的主要區域。過去,考古學家在這一帶曾發現出土過較多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如龜魚紋盤、蛇首劍等。此次發現的商城遺址均位於以前在此地發現的李家崖商城的西北、無定河的西岸的較大區域內。這6座商城的發現為考古人員重新認識和研究以李家崖商城為代表的“鬼方文化”開辟了新的空間,也為進一步全面探尋“鬼方文化”的分布和內涵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鏈接
鬼方民族
鬼方民族,其存在上限約相當於殷商文化分期的第二期(距今約3000年),下限不晚於西周中期(距今約2200年)。鬼方民族的文化一般被認為受到了商、周文化的影響,但是其自身的特點仍占主導地位。鬼方民族分布范圍主要在今陝北和晉西北地區。史書記載表明,商周之際,陝北和晉西北地方曾活躍著鬼方、土方等眾多神秘的少數民族。陝北無定河一帶的考古遺址文化正是鬼方民族創造出來的。出土遺物表明,鬼方民族既從事農業生產,也曾進行畜牧狩獵,其文化特征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