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僑鄉村(組圖)
日期:2016/12/15 16:29:17   編輯:古代建築走訪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僑鄉村
走訪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僑鄉村
走訪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僑鄉村
從廣州驅車進入梅城12公裡的205國道旁,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古榕樹,常常引起人的關注,傳遞著古老的信息。因為這棵郁郁蔥蔥、濃蔭如蓋的古樹,就是被譽為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南口鎮僑鄉村舊時的村口。
客家人經歷千年的大遷徙,仍念念不忘家鄉門口的大槐樹,客家人在每一次的新域開埠時,總是忘不了在村口種上一棵類似北國大槐樹的大榕樹,既表情系中原,根在河洛,又預示著在此落地生根,也成了客家村落的標志。
被譽為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的僑鄉村,位於梅州南口鎮,依美麗的鹿湖山腳,沿著彎彎曲曲的僑鄉河逶迤而建,從開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裡客家歷史源遠流長,客家遺風見證著幾百年的古村落發展史;這裡風情淳樸,讓人感受到濃郁的舊時客味;這裡人傑地靈,傳承一代代客家英豪;這裡記錄著太多太多的客家歷史、風情。
古老的小村莊
傳說故事多
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僑鄉村,是一個古老、美麗而純樸的村落。村子三面環山,滿眼蒼翠,小河淳淳,繞村而建的客家圍屋鱗次栉比,依山而建。在這小小的村落裡,留下了不少百年老屋,百年私塾,百年銀杏等客家人百年的記憶和見證。
走入村口,一座“十廳九井”的方形圍屋屹立在眼前,屋頂升起袅袅的白煙,猶如一個手握煙斗、經歷滄桑的老人,正在向人們訴說著悠悠的客家歷史,眼裡飽含濃濃的客家鄉情。
推開古老而厚重的大門,走進梅縣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南華又廬。方正的外形,四面圍牆相護,屋前一條小溪緩緩流過,1萬多平方米的屋子,共118間房,分為上、中、下三堂,左右兩側各四堂,牆上兩排懸掛的紅燈籠平添了幾分暖意。100多年前,年僅17歲的潘祥初為了生計,漂洋過海到印度尼西亞謀生,積累了一筆財富,回到香港和親戚合作開辦了“萬通安記”——當時香港有名的錢莊。從光緒三十年開始,從海外運回了水泥、石灰、玻璃、鐵花等上等建材建造此屋,歷時18年之久。潘祥初八個兒子分居“中、興、伊、始、長、其、發、祥”八堂內,各堂既可獨立又可相連,人稱“十廳九井”,又有“屋中屋”之稱。
在村子的右邊,一座百年歷史的毅成公家塾,木棚瓦面,莊嚴而靜穆,它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重要歷史見證。客家人由於舉族遷徙,故形成了其聚族而居,聚族而教,在每個古村落甚至大圍屋中都設有學堂、私塾。這家毅成公家私塾由潘氏僑胞潘立齋、潘祥初兩先生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出資建造,是梅縣南口鎮安仁學校的前身。私塾巧妙地利用山坡地而建,前為“回”字形二層建築,中間空地為花圃,便於采光美化,後為單層建築,前後與大山融為一體,故樓下樓上的廳房並不一一對應,而圍牆西式漏窗上的梅花和銅錢,則寓意了客家人告誡子孫“梅花香自苦寒來”,“書中自有黃金屋”。
塾內兩株隨同建房而種的濃郁蒼翠,高聳挺拔的鴛鴦銀杏古樹,百年來的歷史在它們身上留下斑斑痕跡。這裡曾經桃李芬芳滿天下,近代的潘立齋、潘祥初等一批知名華僑企業家,與楊振寧齊名的世界量子化學專家潘毓剛教授、經濟學家潘汝瑤教授以及潘奮南、潘嵩保、潘铎元、潘君勉等一批專家教授、軍政要人和富商巨賈都是從這家百年的私塾中走向世界。
古老的小村莊
圍屋上百座
僑鄉村來的都是客,住的都是客家人。僑鄉村作為客家世界的第一古村落,除了其歷史源遠流長,更主要是保留了一大批各式各樣的客家圍屋建築,客家圍屋及圍屋群就是這個古村落的一大特色。
在方圓1.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上百座保存完好、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客家圍屋錯落有致,依山而建,有槓式樓、堂橫屋、橢圓圍、圍龍屋、八角樓,還有中西合璧式圍樓等,這裡成為客屬地區圍屋建築保持最完整、規模最集中,最富有特色的古村落,被專家、記者、作家、游客稱之為“客家圍屋的博物館”。
在這些客家特色圍屋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客家圍龍屋。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也是在世界客都梅州存量最大的民居。
走在彎彎的古村道上,你無法想象幾百年來僑鄉村的村民如何建起那麼多的經典之作。村子的山腳下,一排排、一列列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圍屋,圍龍屋,有一圍、兩圍,甚至五圍。
在這些古樸典雅的客家圍屋建築群中,最古老、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德馨堂”了。“德馨堂”是印尼華僑潘立齋於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是一座兩堂四橫兩圍龍建築,房間布局為通廊結構,整座圍屋布局嚴謹,造型獨特,屋內雕龍畫鳳,裝飾講究精美,環境幽雅。它利用斜坡,前低後高地建“花頭” 圍龍。前面有長方形禾坪,禾坪下有長方形綠化地,門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屋後有一座果園,栽種嶺南佳果。該屋的特點是兩層圍龍,內圍與外圍相通,外圍與內圍之間的距離較窄,地板用三合土夯實。全屋占地面積為7500平方米,共有66間,8廳。最令人稱贊的是屋內的“之”字形下水道設計,管道相互連接將水匯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
客家人歷盡千辛萬苦,在顛沛流離中成長。圍龍屋的建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布局嚴謹,莊重。圍龍屋的建築方法和形式是客家先民對中原文化傳統的繼承,對中原漢族的民居、莊園和府第式的傳承,對血緣的認同。由於客家人舉族遷徙,形成了聚族而居,一座圍屋便是一個客家姓氏的小社會,所以又稱“一座圍龍屋,一座客家城”。
古老的小村莊
名氣揚四方
古老的小村莊,很早很早就因其典型的建築群落而出名。早在上世紀30年代,桂系軍閥白崇禧在參觀僑鄉村的圍屋時就曾感歎道:“想不到在這麼一個小山村裡能有幾十座這麼漂亮的建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陳志華教授和李秋香高工帶領8位師生為僑鄉村會編了一本《梅縣三村》。廣東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認為,僑鄉村客家圍屋建築群是目前我國客家地區發現的“最典型的圍屋古村落”。
聚族而居的客家人,一個圍屋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上千人,每個圍龍屋就是客家人一個姓氏的小社會。在這裡,百姓生活中的紅白之事等活動都在這座典型的圍龍屋中舉辦。到了高朋滿座時節,作為廣東三大菜系之一的客家菜就變成了餐桌的上等佳肴。梅州是中國客家菜之鄉,僑鄉村的客家菜則在梅州特有名氣。“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客家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日積月累,客家菜慢慢地自成一家。僑鄉村除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梅菜扣肉等“老三篇”外,更有客家人逢年過節及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各種小吃,如發粄、艾粄、筍粄等,當地的仙人板、豆腐干更是揚名在外。
也許,這個古老小村莊,有了典型的客家民居,可口的客家美食、古老的客家文化……每年開春時節,僑鄉村再添上上千畝油菜花的如期綻放,連片成海,與南華又廬等眾多客家古民居交相輝映,營造出旖旎秀麗的田園風光,讓古老的小村莊錦上添花,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往欣賞,成為梅州客家小村落必游的景點。
入村方一日,已然上千年。僑鄉村,俨然一個客家小社會,一座承載了百年厚重遷徙歷史的客家城。成群的客家圍屋,凝聚了客家人對家族血脈的認同,承載了客家人千百年來對中原文化的思念,見證了客家人千百年來遷徙的腳步,更是記錄了客家人千百年來的發展,乃至被人們稱為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
一天客家人,一生客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