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僑鄉瓷都,藝術之鄉

僑鄉瓷都,藝術之鄉

日期:2016/12/15 0:01:0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鳳凰時雨,龍淵寶塔,鳄渡秋風,北閣佛類,西湖漁筏” ,潮州八景猶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山山水水之間,將古城半點得風韻萬千,怪不得有人說“到廣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呢。

潮州位於廣東省東部粵東潮汕平原的韓江中下游,是粵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南海明珠”之譽。

潮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300年前,潮州竹竿山一帶就有百越原始居民居住,秦統一中國北方後派兵南下,於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2年)在南方建立桂林`南海、象3郡,潮州隸屬南海郡所轄。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始置潮州,後改為州或郡治,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潮州一名始確定。北宋至和年間,為防衛需要,開始在潮州州治四周修築子城。明洪武初,指揮俞良輔拓寬城池,重建石磚城,環城開7門。廣濟門城樓是7門中最雄偉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此後,歷宋、元、明、清,相沿為郡、州、路、府的治所,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潮州歷史悠久,文化獨到過潮州,即唐代的常衮、楊嗣復獨特,唐宋時期,先後有|0位宰相來潛、趙鼎,他們辦學校,興農桑,修孔李德裕,宋代的陳堯佐、吳修孔廟,傳播中原文化。宋代的潮州更是文風鼎盛,“一州兩書院他郡所無”,參加|科舉的“終場至萬人以上”,終宋一代中進士者多達|擔人,其中建炎二年(1128年)一科連捷,人,一|時為之轟動。明代進士|6人,並傳出了同榜八俊、兄弟連科等佳話和一門三進士的的榮耀。在歷代的殿試中潮州還湧現出狀元林大欽、榜眼王大寶、探花姚宏中這樣的英才。近代誕生了馮铿、洪靈菲等左聯作家。唐宋以後,潮州人文荟萃,被譽為“海濱鄒魯”。

潮州古城區,山雖不高,但氣勢不凡,水雖不闊,但風光旖旎,金山峙其北,筆架山列其東,葫蘆山臥其西,川流不息的韓江水繞古城南流,組成“三山一水打城郭,的絢麗風光。而且相傳吉祥美麗的鳳凰曾棲於此,為潮州帶來瑞氣,故潮州城又有“鳳城”的美稱。

潮州保存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有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建於唐代的開元鎮國禅寺和唐代的葫蘆山摩崖石刻,始建於北宋的百窯村、許驸馬府,建於南宋的韓文公祠,海陽縣儒學宮,近代優秀建築己略黃公祠、從熙公祠以及古城東南江邊的鳳凰塔廣濟門城樓位於市區西湖公園的涵碧樓等一大批文物古跡琳琅滿目,不勝枚舉。其中開元寺許驸馬府廣濟橋被稱為潮州古建築三件寶。

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的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齊名媲美。廣濟橋東西兩段18墩,全長517.95米,中間一段,寬約百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舟擺渡。明宣德、正德年間重修時增到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卯榫砌成。江心一段改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是我國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西端的·濟門城樓是潮州府城的東門樓,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1931年重修,仿宮殿式建築,三層樓5開間歇山頂,屹立於高大的台基之上,城樓南北兩側仍存20余米的古城牆。登樓眺望,大江前橫,長橋當戶,遠山如黛。如遇夏秋,水漲潮急,舟帆點點,隨波而下,時見江濤拍墩,時見浪花濺岸,畫意詩情,殊足欣賞。

潮州古城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依江築建的州城略帶狹長,北高南低,東西略為傾斜。城北是衙署區城南是居住區,城東為商業區,城西為月江國和平民區,整個布局以《易》為本,突出體現“北貴南富東財西丁”的特點。貫穿於南北的通衢大道太平路,鱗次栉比屹立著多座.形式各異的石牌坊。這些建於明清的石牌坊,宛如潮州的―部文明史,也成了潮州古城獨特的人文景觀,潮州民居建築白牆黛瓦,嵌瓷木雕,特色獨具。諺雲: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潮州的古民居是中國目前保留較好的。

潮州韓文公祠是我國最早的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位於城區東面的韓江東岸、筆架山西麓。唐元和十四年韓愈(昌黎先生)囚谏迎佛骨,被眨為潮州|史,當時這裡是一片蠻荒之地。據說,韓愈來潮之前,就知道潮州“鳄魚大於船”,韓愈列潮州的第一件事就是鏟除鳄害,他組織一批捕鳄能手,“操強弓毒矢,以與鳄魚從事”,使這條原本人煙稀少的被稱為鳄江的廣東第二大江逐漸有了生機,潮州城對外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又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潮州人感激之余,便把這條江命名為韓江,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此外,潮州開元寺為中國僅存的四個開元寺之一始建於唐代,經歷代修建,具有宋江、元明、清的建築風格和藝術特色,是一組較完整的唐代宮殿式四合院建築群。市區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的許驸馬府是北宋江太宗曾孫女德安公主的驸馬許珏的府第,始建於北宋江英宗治平年間,後雖多次修建,但仍保留了宋代建築的基礎格局,是潮州保留完整的宋代建築物。

除了豐富的古文物,潮州傳統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潮州地方劇種頗多,尤以潮州戲為著。它是宋元南戲的分支,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廣泛吸收昆腔、秦腔、漢調和潮州民間歌舞小調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曲調優美動聽,傳統劇目豐富。潮州弦樂、潮州廟堂音樂、潮州鑼鼓樂、潮州紙影戲等均是富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樂曲。

潮州陶瓷歷史悠久,解放後曾出土大量瓷器,包括青瓷、白瓷和北宋紀年的藝術瓷像。產品有日用、美術、建築等門類,尤以美術瓷著稱,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贊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