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古戰場發現龍山文化時期城址
日期:2016/12/15 15:03:58   編輯:古代建築距今4600-4300年的史前城址。這一成果,不僅填補了淮河中下游無史前城址的空白,也為探討我國早期城市的起源與發展演變軌跡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寶貴的考古新資料。 “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安徽固鎮縣濠城鎮垓下村境內,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的最後決戰即發生於此。從2007年1月30日開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垓下遺址進行了歷時近半年的大面積發掘鑽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考古過程中,全面勘探了遺址和周圍護城河,並對部分遺跡進行了發掘,揭露面積約300平方米。
考古勘探和發掘表明,垓下遺址是一處十分重要的古代城址,大體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和秦漢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從地面觀察,遺址四周城垣呈南北向不規則長方形,大多數地段的城垣仍聳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址東、西、北三垣的中部現各有一缺口。勘探表明,城垣埋於地下的基礎保存較完整,結構形制較清晰,走向明了,城內面積(不包括城垣)約15萬平方米,包括護城河,城址面積近20萬平方米。考古中發現了城垣、城門、護城河、道路和排水系統、夯土建築基址、窯址、活動場所、紅燒土遺跡、水井、灰坑等重要遺存,出土石器、陶器、銅器、鐵器和錢幣等各類器物170余件,其中以新石器時代和秦漢時期的陶器居多,此外在紅燒土上還發現有大量的稻谷,表明早在龍山時期,先民們已在此從事水稻種植。
通過對豐富考古信息的判讀和研究,專家認為,此次考古發現為垓下之戰提供了歷史佐證。垓下,秦以前為垓下聚邑,秦末漢初屬沛郡,為軍事重鎮。史籍載楚漢戰爭,項羽被困垓下,是有根據的。此次發掘出土的銅箭镞、鐵箭镞、楚漢鼻錢等文化遺物符合秦漢之際的特點,據此也可推斷,當年項羽退守垓下,是利用原有的早期城址進行二次修築,與劉邦抗衡。
專家們指出,過去垓下一直被認為是秦漢遺址,而此次考古在遺址內發現了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晚期—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將遺址的年代提早到史前時期,同時也大大豐富了遺址的文化內涵。新發現的早期史前城垣,對探索該區早期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考古發現表明,垓下遺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處有人居住的聚落遺址,發展至距今4600年至43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進入鼎盛期,成為一個區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垓下早期城址是我國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等史前城址發現之後,在淮河流域的一次重要發現,填補了淮河中下游無史前城址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