皤灘古鎮
日期:2016/12/16 20:26:5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皤灘位於浙江的仙居縣城向西50裡處,早在公元998年前,這裡就因水路便利成為永安溪沿岸一個繁華的集鎮。皤灘古鎮是我國古代江南山區農村古鎮文化的典型縮影,也是研究我國古代農村集繁榮興衰的不可多得的典型資料。
皤灘這條龍形十裡長街在唐朝即已存在,明清最盛,民國始衰,興衰始落,均本於永安溪。
由於永安溪上的五條支流均匯於此,所以此處水面寬廣盛水期可由十多只大木船同時下行,最興旺時,溪面曾停靠過500只商船。正應了那句斷語:衰落源自強調。皤灘太強調與水的關系,於是在水運的盛衰裡浮沉。李湘滿這個地道皤灘人是這樣說的:永安溪這個水由於上游開發的比較多,永安溪的河床抬高了,本來過去可以通船的,現在都不能通船了,皤灘本來是一個水路交通的中轉碼頭就廢掉了,這樣一來皤灘就衰落下去了。
在皤灘古鎮上大大小小的店鋪共二百六十多家,風吹日曬了幾百年,卻依舊老樣子。有經營食鹽的“坤生官行”、經營中藥的"松鶴長春"。此外在這些林立的商埠周圍還嵌滿了賭場妓院茶樓書場等一系列古時候的休閒場所,匾額上的店名都隱約可見。而李湘滿,對此自然是如數家珍:整排的店鋪都有石頭櫃台,石頭櫃台上面有招牌,像這個石頭櫃台上面寫著蓬島源流,說明這個地方是個中藥店,蓬萊仙島的源頭嘛。這個石頭櫃台過去上面還有小欄桿的,同時每家石頭櫃台的小欄桿,它的雕花都不一樣,好比說這家店是藥店,它的小欄桿雕花都雕著什麼東西呢。雕著李時珍采藥、神農嘗百草,都有關中藥一類的東西。
石頭做櫃台,當然比木頭耐用,肯定還有留住長久繁華的意思,於是獨特的石制櫃台就在皤灘扎了根。這裡的石制櫃台一般都是長2米高一米,由整塊石頭組成,而櫃台外面的欄桿的圖案保留了店鋪的個性。
長長的古街上,一些呼吸著現代城市空氣長大的年青人,嵌在古老的商鋪前面,抓捕著歷史的細節。遠處斜陽昏昏,皤灘的清涼無人打擾,或許,只有繼續沉寂下去。
皤灘古鎮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是一個保存完整的商貿古鎮,現存一條東西長2公裡,呈“龍”型彎曲有致的古街,街兩旁唐、宋、元、明、清等古代風格的建築保存完整,店鋪、碼頭、客棧、戲台、妓院、賭場、當鋪、書院義塾、祠堂廟宇一應俱全。皤灘乃永安溪獨一無二的五溪匯合點,即朱姆溪、萬竹溪、九都坑溪、又黃榆坑同點匯入永安溪,故皤灘有夜觀五月(指五個月亮倒影)之景。皤灘又是水陸交匯之地。沿靈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灘攏岸,通往浙西的蒼嶺古道也在皤灘起步, 這種連接東南沿海與浙西內陸的優越地理位置,它是鼎盛的清朝中期,皤灘古鎮頗具規模,主街道呈“龍”形,鵝卵石鋪嵌,彎曲有致,長達2公裡,街面石板櫃台比比皆是:除“水埠頭”外,鎮內還分布著“埠頭”五處:武義埠、東陽埠、缙雲埠、永康埠和公埠。古鎮區集中大量明清古建築群,豐富多樣,有商家老店、民居古宅、妓院賭場、書院義墊、祠堂廟宇。自民國初期起,由於交通條件的變異及天災人禍,皤灘古街逐漸蕭條,特別是鐵路通車,使皤灘鹽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皤灘市面也風光不再,但主體建築與結構卻保持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