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武安古鎮小酒館印象

武安古鎮小酒館印象

日期:2016/12/16 18:13:43      編輯:古代建築
  小酒館演繹著歷史的興衰,折射出世態炎涼,刻錄著我兒時抹之不去的記憶。

  我的老家湖北省南漳縣武安鎮,因秦昭襄王28年(公元前279年),大將白起率兵攻楚不克,遂修百裡長渠引蠻河水淹郢軍而大獲全勝。白起因伐楚有功,被秦王封為武安君,武安鎮由此聞名於世。

  解放前,小鎮文化生活十分貧乏,鎮上貧民百姓無處打發時光或排遣心中的憂愁,就花上幾個小錢到小酒館裡坐上一時半晌的,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清淨之地。
  
  這些小酒館門面都不大,一般都沒有酒幡、酒幌、招牌之類的標識,一二張小桌子,幾條小板凳就是全部的擺設。酒水也大都是本地槽坊或農家釀造的價廉的包谷(玉米)酒、高粱酒、紅薯酒。下酒菜亦是一小碟蘭花豆,或花生米、炒蠶豆之類的干炸食物。由於飲者大都是附近的做小本生意的小商販、賣苦力的勞動者、窮家小戶的老年人,且都只喝二三兩的小酒,因此極少有人醉臥街頭。

  鎮上有多少家小酒館我不知道。但我卻喜歡光顧位於西關的、與我家沾親帶故的伍家小酒館。兒時的我雖不嗜好杯中之物,但卻喜歡獵奇——聽大老爺們談論那些百聽不厭的盤古開天地、西游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的神鬼怪故事,還有東街一家老小離鄉背井去乞討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當地郵局可訂閱,西巷兄弟躲避壯丁流落異鄉的“社會新聞”……讓我開眼界長見識。
  
  那些張貼在店堂裡牆壁上顯眼處的“莫談國事”的警示語,時時提醒他們談論國事、政事會招來牢獄之災或殺身之禍,因此他們緘口緊閉,真言莫吐。

  “文革”時期,那些供行腳趕路的過客中途就著干糧打個“尖”,走鄉串村的“貨郎”消個渴解個乏,或街坊鄰居邀三兩個知己酒友早晚相聚喝杯小酒,海闊天空地聊天說地的小酒館被當作“封、資、修”的產物被取締。古鎮頓時變得冷落與蕭條,人間一下子少了歡悅與生機……

  改革開放以後,千年古鎮煥發了青春,鎮上面貌日新月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小酒館、小酒吧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市井上。飄香溢醇的小酒館不再是消愁的“蝸居”,解憂的“樂土”,而是市民在勞作之暇、茶飯之後的休閒消遣的天地,亦是他們談政治議時事的“論壇”場所。話題上至中國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下到自家衣食住行舊貌變新顏……。
  
  為了實現糧食轉化增值,本地釀的小麥酒、稻谷酒、糯米酒成為“當家酒”,並行銷外地;外地產的瓶裝酒,高檔酒、名牌酒不再視為奢侈而被注進酒杯,甚至外國的洋酒也被擺上了櫃台……酒友們飲上了日子的甘甜,品上了生活的香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