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商風今更濃

古鎮商風今更濃

日期:2016/12/16 18:34:15      編輯:古代建築
8月中旬,走近佛堂這片豐沃的土地,在古鎮繁華的集市和老街上徜徉,猶如走進多姿多彩的商業世界,去翻閱一部清風商埠風情興衰的歷史,仿佛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海洋中,興趣盎然地暢游。

佛堂自古就是一個水路通衢的交通樞紐,商貿業繁華,有“小蘭溪”之美稱。陪同我們走訪的是古鎮保護開發利用指揮部的相關負責人王春平和陳運泉,他們的介紹既翔實又樸實:“始於清乾隆年間的佛堂鎮,其老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江的上游為下街,江的下游為上街,寓有‘招財進寶、肥水不外流’之含義。各街按商品大類布局,劃行歸市。”可不,這裡,直街、商會街、鹽埠頭街、浮橋頭橫街、副街等交錯縱橫,商號招牌接踵而至,商品交易忙而不亂,街道兩旁的店面建築鱗次栉比,木雕工藝精湛,可謂商風淳樸,集鎮神韻。

“你們看,以前的供銷社如今成為大成煙行了;原有的大通南貨店現在是佛堂副食品商店,變化多大呀!”聽著“老佛堂”們的訴說,我們悄然踏進這兩家商店,看見面積不大,但顧客熙來攘往,人頭攢動,商品琳琅滿目,生意十分紅火。

此時,古鎮民風民俗的研究者、世代居住在該鎮鹽埠頭的賈滄斌告訴,佛堂古鎮是“百年商埠”,人口因經商而集聚,解放前商業就憑借義烏江便捷的水上交通運輸而興盛。那時鎮內有各種商號(店號)400余家,商人大多是經營錢莊當鋪、田料百貨、茶館酒肆的殷戶商賈。商人們以精明的頭腦、務實的經營作風、文明的商業道德,創造了驚人的奇跡。

“如今的商人與以往的商賈不同了,經營方式和手段有所變化,重要的是,現代商人更講究文明經商,誠信經營。”古鎮一位姓朱的商店業主深有感觸地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佛堂鎮就湧現出一批吃苦耐勞、頗具商業頭腦的商人,他們集聚起資金和人才,與人合作在佛堂鎮辦起了“有加利”、“震昌”、“華聯”、“人本”等為數不少的連鎖超市、大型商場、專賣店。

走訪中,我們了解到,這些連鎖超市、商場屬於連鎖經營和單店運營,經營面積有限,但它們依托義烏市場的優勢,定位准確,將食品、日用品、家電、服裝為主的實用商品作為主營品種,網點布局合理,且價格實惠,在經營中處處體現便利,做到誠信經營,為社區居民和鄉村農民提供了生活便利,大大活躍了市場流通。

古有徽商、贛商、閩商佛堂古鎮唱大戲,而今全國各路商人雲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顯身手。走訪中,我們得知,當年,經營鹽、米、絲、茶、文具、典當、木材為主的徽商,經營中藥店的贛商和“慈溪幫”,以及經銷染色、干果的閩商等,支撐起繁華興旺的大半佛堂商業。正如乾隆年間的知縣楊春暢文中所描述的那樣:“佛堂市鎮,四方輻辏,服賈牽車,交通臨邑。”受徽商、紹商的影響和滲透,佛堂及時成立了自己的新安會館和紹興會館等。清朝末年,佛堂商會又應運而生,並設立了同業公會。佛堂商會是義烏成立最早的一個商會,它對規范行規、提高從業者經營作風、加強商業道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這也是佛堂古鎮走向繁榮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佛堂古鎮交通、流通更具優勢,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由於全鎮框架進一步拉大,一些新街道店面林立,工業區內經商辦廠者也迅速增加。在建設路、雙林路、大成路、朝陽路這些新開辟的街道,店面商業品種齊全,有服裝、電器、針織、百貨等等,生意亦頗為紅火,一派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該鎮有關部門給出的數據令人驚訝,也歎為觀止:新店面經商辦廠者有一千余家,除義烏本地人外,他們來自全國天南海北,有溫州人、蘭溪人、江西人、貴州人等。

可以相信,佛堂古鎮萬余名商人在當地政府和工商部門的引導下,秉承以往的經商傳統,奉守“以德為鄰”的經營之道,大膽創新,勇於競爭,正以自己的勤勞、聰明和才智,力求創造義烏商貿史上的無數個“義烏第一”,盡情勾勒出一幅現代盛名的“清風商埠圖”。我們期待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