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揚州城遺址出土南宋擋水壩

揚州城遺址出土南宋擋水壩

日期:2016/12/14 12:08:51      編輯:古代建築

 

   位於蜀岡之上的揚州城遺址,經過歷代修築,至隋唐時已擴建至蜀岡,成為當時僅次於京城的繁華商業城市。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自去年起,在此開始了相關考古發掘工作,目前,這一考古工程已進入最後階段。昨天,位於堡城村北部蜀岡之上的一處考古工地內,一座南宋水關悄然現天,與此同時,一段保存完好的古城牆重見天日,深埋地下的揚州城遺址的秘密即將大白於天下。

    探溝北側城牆應為隋唐以後的城門

    昨天上午,記者在堡城村北部考古現場看到,大量裸露在外的城牆磚整齊地堆積在考古探溝北側,這條探溝呈南北向,長達10米,深近2米,據在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這處工地從今年6月開始考古挖掘工作,目前已挖出了隋唐、漢代的文化層。

    “城牆磚多為青磚,但是沒有發現銘文,根據形制以及年代推測,應為隋唐以後的城門。”考古專家透露,由於城牆磚為東西向排列,是否這裡就是當時的北門城門,還有待繼續考證。

    據介紹,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面積20.68平方公裡,重要保護范圍700多公頃,包含唐子城及平山堂城、宋夾城、唐羅城、宋大城城牆遺址、城門、歷史水系、歷史道路。

    南宋水關現天意味著當地有古代水系

    在探溝的西側,是一處新近挖掘出土的南宋水關,經測量,水關寬約4.8米,長約為18米。據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隊長汪勃介紹,由於水關南北向並沒有完全挖開,目前測量的18米的長度僅是殘存的長度,“這個測量數字僅為裸露在外面的部分。”

    水利專家徐炳順認為,此處發現的水關是根據當時的需要而設置的,一般來說規模不大,常見的寬約三四米的規模,主要功能為排水和限制船只進出等。“水關出現在這裡,可以肯定的是,當時這裡一定有水系存在,有河水的地方才會有水關。”徐炳順說,水關和攔水壩一樣都是用石頭砌成的,功能差不多,所謂水關就是一個閘,起到控制水流作用。

    據汪勃介紹,水關的存在意味著這裡有古代水系,而這個水系至現在都沒有廢棄,不過當地村民為了方便,另從旁邊不遠處開挖了一條水系,從古代水系的遺存來看,當年這條古代水系的主河道是南北向的,出口在北。此外,在考古現場還發現了柱洞等歷史遺存。

    考古專家介紹,城門有水城門和陸城門之分,陸城門分內外兩重,古時戰爭,誘敵至城下,從城上放箭、墜石,宛如“甕中捉鱉”,全殲入侵之敵人;水城門是水路通道,船只從此進出水門扳舵擊槳,“水關的功能和水城門不是同等概念,並不能通行,從水關處是不能進出城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