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展開如畫長卷
日期:2016/12/16 18:02:08   編輯:古代建築沿著盤山公路一路向上,車窗外的白色愈發耀眼,山上的松柏裹上厚實的銀裝。大年初五,在瑞雪的陪伴下,我們一路前行,目的地是震中汶川的千年古鎮——水磨。
界碑石上“水磨鎮”三個大字映入眼簾。沒有冒著黑煙的煙囪和隨處可見的廠房,地震前那座高耗能工業重鎮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的美麗畫卷。
老街新生:
換個活法更精彩
長長的紅砂石板路,兩旁灰磚白牆、木門雕花的川西民居錯落有致,仿古門牌和店招整齊劃一。頂著雪花,站在古鎮的禅壽老街上,竟有身在雲南麗江的錯覺。但與麗江不同,這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大年初五的老街上行人寥寥,但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大紅燈籠和鮮艷的國旗仍傳遞著濃濃的年味。
走進街口一家食雜店,57歲的卿素瓊正和老伴整理貨架。“春節期間一直開著,大家買個東西也方便。”卿素瓊一家一直住在老街上,家裡的房子在地震中垮了,廣東佛山援建方把重建與文化傳承結合起來,對禅壽老街進行重建和改造。“我們沒花一分錢。”對於佛山的援建者,卿素瓊有說不出的感激。老街去年底正式開放,雖然目前食雜店生意一般,但她很有信心:“相信今年人氣會越來越旺,等映秀-三江-水磨環線旅游帶建成,生意一定會更好。”
和卿素瓊家一樣,老街上許多食雜店都選擇在春節期間繼續營業。“雖然人數不多,但天天都有游客來。”
老街上小有名氣的川江漁府火鍋店則選擇在春節期間歇業。三層樓的百年老屋修葺一新,屋裡81歲的柴瑞珍正利索地拾掇著桌椅,為節後開張做准備。“家裡房屋新建和維修都是佛山援建的,最頂層的房子春節後也將完工。”火鍋店是柴瑞珍的小女兒宋祥麗開的,“開張兩個多月,生意一直很紅火。”柴婆婆樂呵呵地擺談。宋祥麗地震前在一家硅鐵廠上班,地震後水磨鎮調整產業結構,對63家高污染企業實施外遷,未來的水磨將調整成以教育、旅游、休閒為主的新經濟結構。“過去一半的家庭收入都靠在工廠打工,現在搞餐飲旅游,效益比在廠裡頭好多了”。
從火鍋店出來,記者剛好碰到馬明建一家四口午飯後出來散步。春風閣、古戲台、禅壽書院、古牌坊、大夫第……馬明建對老街上的景點如數家珍,並熱情地為記者當起了向導。快到古戲台時,我們遇到了從遂寧來的“摩托貨郎”楊大財,他的摩托車上插滿了五顏六色的風車車,馬明建給兒子買了一個。孩子手中的風車車迎風轉動,彷佛承載著水磨人對全新生活的期許。
壽溪河畔:
“水磨羌城”拔地而起
87歲的楊克勤走在老街上,右手拄著拐棍,左手提著一斤鮮蝦。楊大爺並不是老街上的住戶,剛從農貿市場回來的他是來找朋友的。“我現在住在上面的叉叉房。”楊大爺所說的“叉叉房”,是指用木棒、鐵絲和水泥瓦蓋的自建過渡房。“不過用不了多久,我們家就要搬進‘水磨羌城’的新房了。”老人臉上充滿笑意。
走出禅壽老街,穿過廣場,楊大爺所說的“水磨羌城”便呈現在眼前。統一的泥巴色外牆,房屋下部用石頭堆砌,坐落在壽溪河畔的百余幢民居極具羌族風貌。42歲的朱家利在還未竣工的樓前長久駐足。“路過這裡,順便來看看。”朱家利一家五口在“水磨羌城”分到了150平方米的房子和一間鋪面。“每平方米造價3000多元,我們自己只需要出1200元。”能住上這麼漂亮的房子,朱家利連說“沒想到”。“主體已經全部完工,正在搞外牆裝飾,今年5月前1000多名災區群眾就能搬進新居。”與記者同行的老人村村支書余平良介紹說,投資1.3億元打造的西羌文化特色羌寨“水磨羌城”將由居民樓、農貿市場、廣場等組成,主要用於安置阿壩師專、水磨中學以及老街打造的拆遷戶。“我們將老街的商業延續過來,每戶最低保障一間鋪面,真正實現‘人人有就業、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商鋪’。”“那太好了!我們家也准備搞餐飲。現在政策這麼好,相信日子會越過越紅火。”望著面貌一新的古鎮,朱家利興奮地謀劃未來。
千年名鎮長卷如畫,災後重建如火如荼。新的一年,一個有歷史底蘊、文化魅力的綠色生態幸福家園正款款走來,1.5萬水磨人共同放飛著新生夢想:人文共山水交融,文化與經濟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