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我的家鄉----舞陽

我的家鄉----舞陽

日期:2016/12/14 21:00:54      編輯:古代建築
舞陽,因在舞水之陽而得名。清代翰林院編修任應烈雲:“舞,宛郡之嚴邑……橫亘於汝颍河洛之沖,凡秀靈磅礴之余氣,三郡所不能獨當者,舞實匯之。”這裡,南有舞水流清,藕池漁蓑,北有澧岸煙樹,沙河夜泊,奇景佳趣,美不勝收。 舞陽,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黃淮海大平原,屬漯河市轄縣。它南眺平頂山之鋼區,北望襄城縣之闊野,東接郾城之平疇,西連葉縣之沃土。現轄7鄉7鎮,397個行政村,總面積777平方公裡,耕地面積76萬畝,人口60萬,有漢、回、蒙、滿、藏、傣、土家、白、黎、納西和撒拉等民族,除漢、回族外,其他民族人數很少,分散雜居,尚未結成群體。 舞陽,夏禹時即得名。春秋戰國時期,全境先後分屬楚、韓、魏等國。秦置舞陽縣。行政區劃,歷朝各代屢經改易。1947年舞陽解放,屬豫陝鄂行政區底七專區。次年6月,改屬豫西行政區第二專區。1949年2月,改屬許昌專區。1973年12月,析出三裡河以南的棗林、武功、尹集、楊莊、尚店、八台6個公社,置省轄舞陽工區(今平頂山市舞鋼區)。1982年2月屬漯河市。 舞陽,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早在8000年前,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勤勞耕作,創造了璀璨輝煌的文化。境內的賈湖文化遺址有許多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出土的骨笛已具備七音節結構,可以吹奏完整的樂曲,它把人類音樂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樂器;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比安陽殷墟甲骨文早四千年,比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還早一千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雛形。 遺址中發現的實物材料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在八、九千年前就會釀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賈湖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是“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被譽為“人類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舞陽,文化積澱豐厚,文物古跡眾多。人類的大智大勇、辛勤耕耘給舞陽大地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境內仰韶、龍山、商周文化遺址比比皆是,古建築、石碑刻、古器皿,風格各異。現已發現賈湖、阿崗寺、東不城、胡國城、簡襄王城、周漢舞陽故城等40余處古文化遺址,還有城隍廟、山陝會館、彼岸寺、樊哙墓等一批極有價值的文物古跡,其中北舞渡山陝會館裡的彩牌樓為清代河南牌樓建築之冠。 舞陽,有“帝鄉侯國”之譽。這裡英傑荟萃,人才輩出:漢樊哙、吳漢,三國魏司馬懿皆封侯於斯;東漢橫野大將軍王常,前蜀皇帝王建皆誕生於此;漢司徒丁鴻、尚書令韓稜以其膽視和才能而名冠當時;清代孔廣脈的書法、“神醫”鹿倫的醫術,無一不被人稱道。舞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劉秀戰王莽,狄青屯兵征西夏,李自成起義軍逐鹿中原等歷史上的有名戰例,都曾在這裡演繹。近、現代社會的侵略與反侵略、壓迫與反壓迫、剝削與反剝削的斗爭,在舞陽大地上也是風起雲湧,波瀾壯闊,構成了一副副壯麗的歷史畫卷。 區位環境 舞陽,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黃淮海大平原,屬漯河市轄縣。它南眺平頂山之鋼區,北望襄城縣之闊野,東接郾城之平疇,西連葉縣之沃土。現轄7鄉7鎮,397個行政村,總面積777平方公裡,耕地面積76萬畝,人口60萬,有漢、回、蒙、滿、藏、傣、土家、白、黎、納西和撒拉等民族,除漢、回族外,其他民族人數很少,分散雜居,尚未結成群體。舞陽南臨舞水,北跨沙澧二河,三河橫跨全境,形成了獨特的風景線。 舞陽是典型的平原縣,地勢平坦,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這裡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4.6℃,最冷的一月份平均0.7℃。最熱的7月份平均27.4℃,平均降水量836.6毫米,平均日照2198小時,無霜期220天左右,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適中,氣候溫暖,雨水充足,土壤肥沃,沙河、澧河橫貫全境,水資源豐富。 這裡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煙葉、棉花、芝麻、油菜,是國家優質煙葉生產基地縣、國家優質山羊板皮基地縣、河南省黃牛出口基地縣。舞陽地下鹽資源豐富,巖鹽總儲量400億噸,是全國品位第一、儲量第二的大型礦床。 舞陽縣交通便利,滬渝鐵路、寧(南京)洛(洛陽)高速穿境而過,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776公裡,其中,省級干線98公裡,縣鄉公路678公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