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呂家村災後古建築重建 留住村落根脈

呂家村災後古建築重建 留住村落根脈

日期:2016/12/14 11:57:04      編輯:古代建築
    “這些古宅可是老祖宗給留下來的財富,還是俺們村打造美麗鄉村的基礎,所以,修復古宅,俺們村是一刻都不會等!”8月22日,在井陉縣南障城鎮呂家村南頭街5號的古宅前,村民呂玉華正收拾著剛剛修繕好的三間古宅。

    “俺家這三間石砌的古宅,是明清時期建造的,一代一代傳到我手裡,這次被洪水沖塌了一間,我當時心急如焚,結果村兩委干部組織人員依照原樣又給重新修復了起來。”呂玉華說,他們村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至今有600多年歷史,村內有以明清古院落為主的完整古建築76處,但7·19洪災,像他們家這樣被沖塌的古建築全村就有30來處,還有200多米的古街道也被沖毀。

    在呂家村采訪,記者看到村內到處是緊張施工的場景。在該村的長生口戰役後方指揮部舊址前,三名工人正在房頂粘貼著灰瓦,不時還有村民過來幫忙和泥、干活。“1938年劉伯承、鄧小平就在俺們村指揮了著名的長生口戰役,殲滅日軍130余人,擊斃了日軍警備隊長荒井豐吉少佐,還繳獲了兩門迫擊炮和百余支輕重武器。”79歲的呂傑幾乎天天都會來這兒看看舊址修繕的進展情況,還會給孩子們講那段抗擊日寇的歷史。

    提起村裡災後重建的事,呂傑變得激動了起來。呂傑說,鎮、村干部都是好樣的,他們除了忙著災後恢復道路、修復基礎設施,還加班加點幫村民們修繕古建築,讓村裡打造美麗鄉村的步伐一點都沒有落下。“村支書呂義青幾天幾夜不合眼指揮救災,災後又指揮著大型機械恢復道路和搶修基礎設施,自家10多畝果園受災都顧不上去管,通往自家果園的路更是顧不上修。”呂傑說,有這樣的黨員、干部帶好頭,鄉親們心齊了,大家伙兒擰成了一股繩,互幫互助搶修村裡的道路和古宅,村裡天天都有新變化。

    在村邊的河道清理現場,記者見到了村支書呂義青。呂義青說,他們正在打造省級美麗鄉村,但洪災使村內基礎設施損毀嚴重,進村旅游路被沖斷,農林畜牧業受損嚴重,古村落也遭受了重創,直接經濟損失4000余萬元。“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請來了市規劃設計院專家進行了高標准的規劃,在災後重建中創建更高標准的美麗鄉村。”呂義青說,目前,他們村啟動了包括古民居的修復、河道清理、防洪護村壩建設等十余項工程,不僅下挖了河道,增加河道深度,還將進村道路改路為橋,增加抗洪能力,同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因洪災受損的古建築,防止建設性破壞,留住了傳統村落的根脈,力爭用一百天的時間,將村莊恢復到災前的水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