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嘉定,可以讀懂中國文化的古鎮

嘉定,可以讀懂中國文化的古鎮

日期:2016/12/16 18:11:59      編輯:古代建築
新場嘉定\嘉定孔廟泮池上有三座橋 中間一座只有皇帝和狀元才能通行
新場嘉定\嘉定孔廟泮池上有三座橋 中間一座只有皇帝和狀元才能通行

  “嘉定汽車城”在上海人心目中印象很深,一年一度的F1賽車攪動了全世界瘋狂的車迷,賽車期間整個城市因它而堵車。可是人們不太了解嘉定在近千年的建縣史中,為中國文化留下了什麼?去年嘉定被列為國家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隨之,一個農耕文化極其深厚的人文嘉定揭開了它的面紗。

  孔廟——歷代修繕,濃縮了千年耕讀文化的奮斗理想

  孔廟,中國數千年耕讀文化的聖殿。看了嘉定的孔廟你會明白,這座聖殿是用怎樣的方式鑄造著中國人的精神與靈魂,讀書做官的夢想與榮耀是怎樣植入中國人的內心。

  在國道邊看縣城幾乎千篇一律。但是進了嘉定,一條濃濃的綠茵大道將你引到了這個縣城的歷史深處——800年前的孔廟。綠茵大道有二三十米寬,數百米長,兩旁的塔松有幾十米高、兩個人合抱那麼粗。走在這條歲月滄桑的綠茵大道上,清新而高闊的愉悅感油然而生。在滿目蒼翠的大道盡頭有一座文昌閣、一座魁星閣、一座清雲橋。800年來,這裡一直是古鎮百姓心目中最神聖而向往的地方,經歷了萬般讀書艱辛的學子便可以進入這裡的文昌閣和魁星閣,可以走上這裡的清雲橋,實現平步清雲的理想。

  古代的嘉定用這樣的一座橋劃分了人與人的等級。從元朝以來,鎮上規定只有考取了秀才才能踏上這座橋步入大道,走進孔廟。而嘉定人對有資格走青雲橋的人敬重有加還因為,考取了秀才就可以享受免除農業稅和獲得國家津貼。在農耕時代,這是平民百姓最高等的待遇,還有什麼比這更加榮耀的呢!數百年來青雲橋在嘉定人心目中是一種資格和前程無量的象征。

  走過清雲橋進入孔廟大門之後,面前還橫臥著一座半圓形的泮池。這個泮池有幾十米寬,數十米長,泮池上橫跨著三座平行的石拱橋。三座橋中間一座最為講究,橋面上刻有雲龍浮雕,為狀元橋,歷朝歷代只有中了狀元的人和皇帝來了才能走。可是皇帝老兒全國只有一個,哪有可能來到小鎮,而整個古鎮,幾百年來考中的狀元也只有三人,可見這座橋不是用來走人的,它在古鎮有著至高無上的象征意義。泮池上左右兩座橋也必須是有功名的書生才能走,一般人只能繞道池邊的小路入內。

  泮池顯然是建孔廟時特意設制的,為的是讓進入孔廟朝拜的人再一次用走橋來區別和強化自己的身份與等級。在中國文化中,橋是一種跨越,嘉定孔廟用走橋這樣一種平實而莊重的形式,一次又一次地敲擊和刺激著人們內心的等級觀和“讀書做官”、“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奮斗理想。

  嘉定孔廟是南宋創建嘉定縣的第二年建造的,是當年與縣衙門同時矗立在古鎮的兩個標志性建築,分別代表一個縣城權力和靈魂的兩個方面。如今800年過去了,那個象征著權力的衙門建築早已消失,而代表著縣城靈魂的孔廟,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規模不斷擴大,到了清代同治年間,孔廟圍牆內右廟左學,共占地26畝。到了明代,為了改善風水,還在門前擴建了匯龍潭、應奎山、魁星閣、文昌閣等,成為一方勝地,號稱“吳中第一”。

  800年彈指一揮間,孔廟綠茵大道上的72座石獅歷經四個朝代,始終在述說中國文化最古老的箴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數百年來,小小的嘉定古鎮在這座精神殿堂的引領下,走出了192名進士、3名狀元,以及明代禮部尚書徐學谟、清末禮部尚書廖壽恆、“西學東漸”代表人物孫元化、“清代考史第一人”錢大昕、乾嘉學派領軍人物王嗚盛、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外交家顧維均吳宗濂廖世功、愛國實業家胡厥文、近代化學工業奠基人之一吳蘊初等一大批國家級的名人。

  “中國一千年多年科舉制,一共考出不足600個狀元,全國平均4個縣出一個狀元,而我們彈丸之地的嘉定就出了3名狀元,是古代中國狀元10強縣之一。”今天的嘉定人依然將老祖宗的榮耀掛在嘴邊,依然為自己祖先千百年來的人生追求和文化理想深感自豪。

  秋霞圃—— 一石一景濃縮了中國寫意文化的精髓

  嘉定東大街是一條熱鬧的商業街。誰也想不到緊挨鬧市的街道邊,一道高牆竟然掩藏了一座歷時500年的私家花園。這個花園占地47畝,比上海的豫園小了不少,卻是上海5大名園之一,由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城隍廟四大部分組成。

  秋霞圃可以稱得上是古鎮的又一個文化地標。它是鎮上功成名就的文人墨客和士大夫,借用山水園林來發揮他們的文化創意,淋漓盡致地展示他們對中國寫意文化的領悟與狂想。花園內的獨特意境和奇思妙想,讓觀賞者們一次次地拍案叫絕,贊不絕口。

  江南地少,私家花園財力有限,嘉定文人便用寫意手法,在園中“旱地水造”。

  狹小的園中園缺水,設計者便用石片與青磚在地面上鑲拼出粼粼波紋的湖水,再用假山石搭出湖塘兩旁的水岸。這個旱地湖水從高到底,從開寬的湖面到窄狹的小溪,延綿不斷。隔著“湖水”和“小溪”,還一層層地設計了假山和艷紅的果樹。如此一來,坐在小院的亭閣內,眼望面前層染疊障的假山假水假湖假溪,便可以想象成一個色彩艷麗、層次豐富、山水環繞、妙不可言的山水園林了,這種想象比真山真水更有玄妙之趣。

  如果“旱地水造”是秋霞圃無中生有的神來之筆,那麼園中的“深山密林”更是以假亂真的高潮樂章。

  嘉定沒有山,古人在秋霞圃的荷池旁堆了一個三四米高的土丘,再運用中國畫中一條小路曲徑通幽的意境,在土丘上修築了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小路兩旁是高聳的樹林和森密的灌木,人們踏上這條不見盡頭的林中小道,尤如進入了深山密林。而沿著荷花池的一面山體,則設計成一個山體的橫斷面,粗壯的古樹長在了山坡上,聳立在游人的頭頂,山體的橫斷面裸露了盤根錯節的老樹根,與游人齊肩而長,山崖腳邊則修築了泉水潭,形成了斷崖峭壁的錯覺。嘉定文人將深山老林中的一個平面場景搬到了這個私家花園,在人們的錯覺與想象中,一座幽深茂密的高山峻嶺平地而起,身在其中完全忘卻了土丘的高度,而體驗到了邁步深山的悠遠與野趣。嘉定古人以假亂真的造景創意,讓人歎為觀止。

  我們曾經在舞台上觀賞過楊子榮打虎上山,演員憑借一根馬鞭的表演,讓觀眾在七丈舞台上想像出穿林海跨雪原的壯闊場景;我們欣賞過傅抱石的山水畫,一條小徑一幅瀑布可以展示萬千山水,領教了中國虛擬文化的獨特魅力。而秋霞圃則讓我們再次見證了中國寫意文化“無中生有”、“以小見大”、“以虛寫實”、“以近示遠”、“以假亂真”的特點在山水園林中的神奇表達,再次領略了中國虛擬文化具有激發想象力與詩意化表達的深刻內涵。秋霞圃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它是古代嘉定文人對中國寫意文化創造性的解讀與貢獻。

  思賢堂-----培育清官的民間土壤

  前幾年江蘇昆山在全國創造了由市民百姓打分高低決定的干部任免制,從根本上杜絕了買官賣官、腐敗造假,只唯上不唯實的干部路線。到了嘉定方才明白,昆山這個以民意取捨的選拔標准是源於嘉定一帶歷史悠久土壤深厚的民意力量。

  歷史上嘉定是蘇州昆山境內的婁縣,蘇州、昆山、嘉定同屬吳國。走進嘉定西大門,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塊《永折漕糧碑》,這塊碑記載了從明末到清初的數十年間,嘉定地區的地方官員和能人賢達不顧個人安危為民請命的感人業績。

  嘉定地區的土壤和便利的水域運輸決定了當地適合種棉花和進行貿易,但用棉花到別處換了糧食交稅要高出一倍以上,直接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當地志士仁人和地方官員為了替百姓爭取用銀兩替代皇糧的稅收改革,置個人名利安危於不顧,前赴後繼不斷上書,終於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皇帝兩次下诏書“永折漕糧”。期間新科進士孫致彌因慨然請命被下獄問斬,株連三百余人,成為嘉定歷史上由田賦引起的一樁大冤案。蘇州知府金炯因上奏稅改請命書而被朱元璋斬首。

  嘉定百姓為了紀念為折漕作出重大貢獻的地方官員和有識之士,在古鎮的西門處建造了“折漕報功祠”,為有功之臣樹碑立傳。幾百年過去,祠廟已經倒毀,但《永折漕糧碑》依然挺立。它是嘉定百姓對清官好官永久的贊頌和紀念,當地每一屆新官上任都會在踏進嘉定的第一步就接受清官好官的傳統教育。

  在嘉定市中心的一處老宒“思賢堂”內,一共保留了十幾塊從明代開始的“清官頌德”碑,是當地百姓為歷屆死去的清官蓋棺定論樹的紀念碑,記載著當地清官生前為民謀利的功績。

  有了這樣一股民間強大而永久的紀念清官的地方文化,歷屆官員都有所感化有所制約,湧現了一批親民廉政的官員。嘉定博物館收藏的《郡守況侯政績之記》便生動記載了昆曲《十五貫》裡的清官況鐘任蘇州知縣的政績 ; 思賢堂裡的《周公贊錄碑》記載了明初清官周忱與況鐘為民請命,使嘉定農民減稅10.7萬石糧食,以及重視水利,用自己俸祿修廟等業績------

  嘉定古人追求的廉政文化是我們今天所需要和可借鑒的。

與縣府一起建造的嘉定孔廟已有800年歷史,它是教化嘉定的象征,更是千年嘉定的精神家園
與縣府一起建造的嘉定孔廟已有800年歷史,它是教化嘉定的象征,更是千年嘉定的精神家園
秋霞圃
秋霞圃
孔廟門前的72尊石獅子在述說著古老的箴言
孔廟門前的72尊石獅子在述說著古老的箴言
秋霞圃內“無中生有”的“深山密林”
秋霞圃內“無中生有”的“深山密林”
思賢堂
思賢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