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鳴鹫鎮內有一石灰溶洞,因位於靜靈山,加山形如獅,緣獅洞建在這一雄師的臉面上,故名緣獅洞;又因洞中存有天然觀音菩薩鐘乳石像,又稱觀音洞。同治光緒年間,居士曹廷镛倡議開辟靜靈山,創修寺院。歷20余年集資修建,主廟初具規模,民國年間又有續建。緣獅洞為三教合一寺院,即佛教、道教、儒教。計有建築40余幢,總建築面積7076平方米。其周圍風景保護區面積為88808平方米。緣獅洞以其獨樹一幟的景致吸引了上萬游客前來觀光,每年游客達5萬多,緣獅洞已於199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緣獅洞有外八景、內八景之分。外八景為:
(1)魁閣(“文革”期間已損壞);(2)玉帶河(即楊柳河,現已改直);(3)鎖翠虹橋;(4)美女梳鬏;(5)雙石頭;(6)仙人腳;(7)大落洞;(8)結緣橋。其中,第四五六七景有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位仙人,他看中了鳴鹫這個地方,在一個夜晚,他挑著一對大石頭沿著河邊向大落洞走去,想把大落洞堵起來,這件事被一個美女知道了。她想:“如果仙人把大落洞堵起來了,要淹沒多少良田,殘害多少生靈啊!”美女就半夜起來梳頭(以前沒有鏡子,女子梳頭是以水為鏡),此時,仙人把石頭放下,正在休息,看到水中有女人梳頭,以為天要亮了,丟掉石頭,慌忙就跑,跑到山洞旁,聽到村子裡有雞叫聲,慌忙中仙人的一只腳卡在了石頭裡,就這樣形成了今天的外八景之四五六七景(美女梳鬏、雙石頭、仙人腳、大落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