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地質災難多發的國家,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免受自然災害的破壞是印尼考古界的長期課題。考古專家表示,通過與國內外專業機構合作,采用技術手段加固千年古跡,是印尼為降低自然災害對文物破壞采取的主要措施。印尼有多個文物古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日惹地區的婆羅浮屠佛塔。
婆羅浮屠建於公元9世紀,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每年吸引上百萬國內外游客。2006年5月,一場裡氏5.9級地震襲擊日惹,該地區建築物遭到嚴重損毀。然而,婆羅浮屠卻在此次地震中安然無恙。日惹古跡保護局考古學家芒加·薩利·阿宇阿迪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婆羅浮屠安然無恙有多重因素。第一,婆羅浮屠從建造之日起就已經考慮到地震對佛塔的威脅。
建造者們首先用夯實的土壘起了一座人造小山丘,在其上用堆疊巖石的方式建造了這座佛塔;第二,婆羅浮屠的地基寬廣,擁有較強的抗震性;第三,在上世紀70年代對佛塔進行修繕時,有意加裝鐵鉤,加固佛塔上的石塊以鞏固塔身。盡管婆羅浮屠幸免於難,但同樣位於日惹地區的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巴蘭班南神廟卻在2006年的地震中受損嚴重,許多建築石料摔落破碎。芒加說,這場地震為日惹古跡保護敲響了警鐘。在其後巴蘭班南神廟的修復工程中,印尼政府同國內外有關機構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聯系,采用諸多技術手段對受損的神廟進行修復。
據介紹,日惹古跡保護局在震後對神廟所有掉落的石塊進行拍照登記並編號,在修復過程中,仿照婆羅浮屠,在石塊間加裝鐵鉤以加固塔身。古跡保護局還同專家合作,使用了一種特殊的填充材料以防止雨水對石料的腐蝕。芒加強調:“這些工程全部按照建築學標准進行,並未改變古跡的原樣。”此外,日惹古跡保護局還多次模擬地震,以評估地震對古建築的沖擊。每次對巴蘭班南神廟的修繕工作都從防范地震、加固建築物的角度出發。關於巴蘭班南神廟能否抵御尼泊爾近期遭受的那種強震沖擊,芒加表示並不樂觀。但他指出:“我們登記了巴蘭班南神廟的所有詳細信息,即使神廟損毀,我們也能夠將其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