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懷遠古鎮 籐編枝纏蔓繞裡的時光

懷遠古鎮 籐編枝纏蔓繞裡的時光

日期:2016/12/15 21:55:02      編輯:古代建築

  傳統的籐具是中國南方所偏愛的用器,上好的籐器講求細節標准。圖中的工序是對籐椅進行最後的表面處理,籐具因此圓滑安全、光澤淨澈

  密實、堅固、輕盈,這是一把和婉而富於美感的椅子。它從籐編藝人手中誕生得如此不易:從自然而來,又與使用者融為一體舒適地坐臥在百年老籐之上,讓我們著意體味慢制作之好。

  兩條杏黃身軀的巨龍平地騰空、歡騰旋躍,時而追隨龍珠蛟龍出水,時而騰雲駕霧龍行於天,長長的龍須舞動飛揚這是2009年6月2日四川崇州市文井江畔,舉辦“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活動時的一幅場景,這兩條巨龍不是常見的草龍、竹龍、布龍,而是用山中籐蘿編織而成的“籐龍”。

  當地懷遠鎮的籐編高手李志輝、李健康姐弟連同30位籐編高級技師一起,用了一個多月才編出這兩條奇特的“籐龍”,僅編扎龍頭就花了整整一星期。用籐編制作“舞龍”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完全可以申請吉尼斯紀錄。

  當日的喧騰情景已過去了兩年,記憶卻絲毫沒有從我的頭腦中消減。這一次我來到懷遠古鎮,成都平原綿綿不絕的秋雨,將它籠罩在一片悄然的靜寂中,襯托著那被歷史打磨出來的一派柔和,就如一枚溫潤的卵石。

  我從崇州市文化館員口中聽到這樣一段傳說:三國時,有位姓馬的工匠,平日喜歡制作各種器具。一天,他發現家鄉大山上生長著很多野生山籐,特別光滑堅韌,很適合編織東西。帶回家後,反復實驗,被水泡過的籐條泛出清亮的光澤。結果,他用高山翠竹做成內部支架,外面再用這些加工好的籐條細密纏繞,編成了一只龍榻般的坐具。他突發奇想,對坐具又好一番熏蒸,竟讓它變得金黃透亮、宛若黃金。馬工匠抬出“龍榻”放在院裡,悠然享受起川西久違的陽光。不想鄰居們看到後啧啧稱奇,紛紛要出錢買下這件籐編的“龍椅”。馬工匠靈機一動,以後便按這自創的方法,專心制作起籐具來……

  十年一覺尋籐夢

  樓台煙雨,歲月如風,今天的懷遠仍然和“籐”字牢牢纏繞在一起。而如今懷遠最傳奇的籐編手藝人名叫李志輝,她家的技藝是祖傳的,曾經在改革開放以後帶動了整個鎮的籐編熱。而且她也是“懷遠籐編”——這個四川省非遺項目的傳承人。

  一番輾轉後,我尋找到了她家的籐貨鋪,裡面擺著各式的椅子、桌子、屏風、書架等,每一件都做工精致考究,色澤天然淡雅,撫之圓潤光滑。那流暢優美的曲線,或粗犷、或玲珑,訴說著一抹古老和自然的風情。

  而她本人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那雙手:堅實、粗大,細看之下,被硬物劃傷的細線縱橫交錯,密密麻麻布滿整個手掌,多年從事籐編的歲月就這樣被無情地記錄在上面。

  ……

  “能想到的,我們都能做出來”

  一日,有人上門訂貨,問能不能編仿清代的籐器。李志輝竟一時愣住了。後來,她查閱大量資料,好不容易找到一件清代籐編水盂來觀摩。這件水盂造型十分典雅,烏亮的漆層下螺旋狀的編織痕隱約可見,通體包漿熠熠生輝。口沿處的生漆剝落了,露出淡黃色的籐絲,無一絲裂縫,盛水仍滴水不漏。

  李志輝被這種匪夷所思的古樸魅力震撼了。她下定決心,要讓自己的籐編不僅在編織技法上,而且在內涵上,也能與古老的傳統對話。她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籐的世界裡所包含的文化和內涵,她還與四川美院的藝術家們一起探討籐的各種表現形式。

  我在店鋪裡面閒逛,突然想起當天那件仿清代的籐編,於是便問李志輝現在能不能做出來。她毫不猶豫地回答:“能,你們能想到的我們都能做出來。”

  ……

  在懷遠籐編的世界裡,還有其他個性成員,像荷葉蓮子燈、荷葉雙人沙發等,它們都挾帶著深邃的歷史與文化而來,一根籐條的經緯一跨越便千年。在現代工業化生產相當普遍的今天,像李志輝這樣的一代代工匠薪火相傳,我們要感謝他們始終堅持最核心的“手”藝而非“機”藝。(節選自《中華遺產》2011年第12期 撰文/馮曉楓 攝影/冉玉傑 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