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溪河水峽古鎮(組圖)
日期:2016/12/15 23:45:05   編輯:古代建築圖一:濟南現存最大跨度單孔石橋永濟橋。
圖二:明代古城門。
很多人都知道阿膠,而這種被稱為“中藥瑰寶”和“聖藥”的阿膠的原產地就是東阿鎮。但這並不是其被評為選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主要原因,而更多的是因為這座古鎮所遺存的眾多古跡、文物和人文遺產。
第二批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日前揭曉,濟南有一鎮一村入選,一鎮就是平陰縣的東阿鎮,一村就是章丘市相公莊鎮的千年古村梭莊(見1月20日本報7版)。1月20日,記者專程趕到平陰縣東阿鎮進行了實地采訪。在此次我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的前期申報工作中,平陰縣博物館副館長馬文平負責部分申報材料的搜集與整理,所以對東阿鎮的情況非常熟悉,他帶領記者參觀了幾處主要遺跡並進行了介紹。
明代古城門全國少見
記者一行首先來到東阿鎮古城的東面,在一條不寬的公路東側孤零零地矗立著一座城門,這就是東阿鎮古城唯一留存下來的東門。城門已經非常殘破,但整體形狀保存的還比較完整,顯得非常古樸。馬文平對記者說,別看這座城門很破舊,歷史卻非常悠久。古東阿縣是於明洪武八年在原古谷城舊址上建起來的,屬二等大縣。此城有5座城門,分別為東面的少岱門,西面的安平門,南面的則叫聚寶門,北面的是清溪門,東南是天池門。到了明萬歷年間,增修城垣即形成了東阿縣城的基本狀貌,此後明清各朝至“民國十六年”都有修葺。“這座少岱門是全國少見的縣級古城保留下來的老城門。據記載,城牆是用三合土和糯米湯夯築為胎,外砌青磚。現在城牆已經基本消失了,但從城門的側面可以看出城牆的邊緣痕跡,也是土坯砌成。
永濟橋保存完好
另一處比較重要的遺跡是浪溪河上的永濟橋。馬文平告訴記者,這座橋是目前濟南市現存最大跨度的單孔石橋,也是我省藝術價值最高的古老石橋之一,原名浪溪橋,最早修建於明弘治十三年,嘉靖三十三年改建時更名為“永濟橋”。萬歷四十年全部用當地的青石板材重修後砌成單孔拱橋,也就是今天人們看到的樣子。最引人注意的是橋上兩側各有16根方形石望柱,望柱頂端雕有石獅和石猴,一共有18個,南北對稱分布,形態各異,有坐有立,有的表情活潑可愛,有的莊重威嚴。記者看到,多個石獅都已破殘,橋東端望柱上的兩只石猴也是大半被毀。其余的望柱上雕的是圓球。在橋的南北兩側拱額中心,各雕有一大型龍頭。北面龍頭的嘴巴已經破損,南面龍頭相對完整。據稱,這兩個龍頭有“鎮水”的作用。
從橋上穿過,向西走不遠就是東阿古城了,現在還有於慎行故居的部分遺址和石碑;“鄧氏樹德堂”、“塗氏懷德堂”、“於氏天德堂”等阿膠作坊的舊址;東阿縣學文廟的棂星門石牌坊,及多處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居等,現在都已豎起石碑進行了標志和保護。
東阿鎮與景德鎮、茅台鎮齊名
馬文平對記者介紹,東阿鎮在古代是古谷城與東阿縣的舊址。谷城在《中國地名志》、《山東通志》、《辭海》等典籍中記載:“即今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谷城是齊桓公為嘉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功,為其設的采邑。魯濟會盟後,魯莊公親為管仲築城。東漢時設谷城縣,張遷曾在此任谷城長,留下了國內外聞名的漢碑古拙代表《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遷表頌》碑,現藏於泰安岱廟珍碑殿內。其後,一直到清代,曾多次變遷歸屬,直到1948年,東阿縣治遷入所屬桐城鎮,即現聊城市東阿縣,原東阿縣被劃為東阿鎮歸屬平陰縣至今。
悠久的歷史,使眾多的歷史名人與此有緣。在歷史名人方面,這裡是中國古代第一名相管仲的采邑。留下了古東阿八大景之一的“歸台遺址”和三歸台八國諸侯斗寶等的故事傳說。有中國古代七大兵法家之一的黃石公;有南宋名將檀道濟在此“唱籌量沙”;有唐代開國名將程咬金懲鹽霸、東阿砸鹽店故事。而明朝號稱“一時文學之冠”的帝王之師、閣老於慎行,以及明代八進士的師逵,孟一脈、喬學詩等歷史名人都在此留有故事。在特產文化上,千百年的歷史和獨特的浪溪河水、獅耳山造就了阿膠這一特產,被歷代藥聖稱為“中藥瑰寶”,“聖藥”。清同治皇帝曾派大臣到樹德堂監制“九天貢膠”。千百年來由它產生的故事使它成為東阿獨特的文化現象,也使東阿成為真正的阿膠之鄉,並被國家命名為“阿膠原產地”,與景德鎮、茅台鎮一起被國家命名為三大歷史特產名鎮。此外,黃石公祭祀、黃石公的傳說、管仲三歸台的傳說、閣老於慎行的傳說、少岱山廟會、於派山東竹板快書、獅耳山的傳說、東阿醬菜制作工藝等分別獲省、市、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千百年來古東阿給我們留下的一筆極其豐富且大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也是一處未被開發的旅游處女地,為我們今天發展東阿鎮的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充足素材。 (本文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