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堂”,吳江古鎮的“屋脊”

“堂”,吳江古鎮的“屋脊”

日期:2016/12/15 22:56:45      編輯:古代建築
 一座“堂”在一個鎮上扎根、成型、安頓。這一安頓,就是幾百年。“堂”連著“堂”,“堂”接著“堂”,“堂”終究成了江南古鎮的屋脊。

  它們,是古鎮文化的載體;它們,是溝通現在與未來的渠道;它們,是古鎮永恆的記錄;它們,是古鎮歷史最有價值的承載。

  作者感悟

  行走在江南古鎮的深街淺巷中,許多古宅建築令人難忘。它們,是古鎮文化的載體;它們,是溝通現在與未來的渠道;它們,是古鎮永恆的記錄;它們,是古鎮歷史最有價值的承載。

  小鎮上的古宅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達官富商所居的高門深院,雄偉氣派;一種為平民百姓擁有的陋室平房,古樸典雅。但它們的共同點,都以“堂”相稱。

  江南古鎮的建築,以“含蓄之美”“顯而不露”為基點。在平面布局上,小而緊湊,親切宜人。實際空間上,又顯得獨立寬闊,舒朗大氣。

  夏季,亦是行走的季節。鞋跟,敲響了青石板,走在古宅的“堂”裡,尋找那一份屬於古鎮的清涼。

  游人對一個“堂”的進入往往是從門開始的,沿著門框指示的方向行進,觀摩,領會,就像讀一部迂回曲折的小說。一座“堂”在一個鎮上扎根、成型、安頓。這一安頓,就是幾百年。“堂”連著“堂”,“堂”接著“堂”,“堂”終究成了江南古鎮的屋脊。

  同裡擁有明清建築數百處,耕樂堂、崇本堂、嘉蔭堂等深宅堂園,或粉牆黑瓦,或雕梁畫棟,美輪美奂。漫步在同裡的大街小巷,高高的風火牆,深深的石庫門,游人不禁要問,這裡究竟蘊藏著多少人間曲折?

  夏季的陽光,炙熱,難擋。沿著梧桐樹陰,來到上元街,引人注目的耕樂堂就在眼前。耕樂堂現存三進四十一間,有園、有齋、有閣、有榭。跨進門廳,高大寬敞。不自覺中,把太陽擋在了“堂”外,頓覺涼爽幾分。宅樓西側有一條備弄,幽暗,狹長,又十分陰涼。

  沿備弄,直通後花園,園中央建有荷花池。池南有鴛鴦廳、燕翼樓,北為古松軒、環秀閣、墨香閣、桂花廳。江南七月,蓮花初放。燥熱的烈陽下,徜徉在耕樂堂後園蓮葉間,整個人倍覺寧靜和清涼。走近清清荷塘,在流水中賞悟蓮花、觀游魚戲水;傾聽鳥唱蟬鳴;在亭廊水榭中靜坐、靜思……藍天、白雲,亭閣、回廊,就在這一汪水滴中成了一個立體的縮影。“室雅無需大,花香不在多”是耕樂堂的精致所在。斜臥池西400余年的白皮松見證著耕樂堂的歷史滄桑。

  行走,繼續。讓疲憊的心放縱在每一幢“堂”裡,讓思緒漫步在清涼的旅程中。來到同裡竹行街尤家弄口的嘉蔭堂,舊稱柳宅。宅主柳炳南,與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同宗。柳亞子先生曾居住於此。

  嘉蔭堂有四進,堂內每處門窗梁棟皆雕刻精美。請放慢腳步,慢些走。用一顆安寧的心,靜靜地,細細地欣賞那些絕美的圖案。過門廳,只見“福、壽、祿”三星躍居正脊中心,額首微笑,不由自主地回報笑臉。

  嘉蔭堂的主建築俗稱“紗帽廳”,廳內架梁上下兩側,均雕刻圖案。如“八駿圖”“鳳穿牡丹”“稱心如意”等,令人歎為觀止的,則是“紗帽翅”上八幅《三國演義》戲文透雕,場面形象逼真,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沉醉其間。

  移步,站立雕花木門旁,清涼的風陣陣吹拂過來。這就是穿堂風,果然清爽,陰涼,如喝了一杯清涼薄荷茶那樣爽心。雙步梁木上浮雕著精細玲珑的纏枝牡丹和亭亭水仙,格外脫俗,落地長窗上的“春、蘭、秋、菊”和隔扇中的“玉蘭花、桂花”遙相呼應,芬芳四溢,仿佛置身於一座百花園中。

  “春來堂前琴棋潤,花滿級前幾席香”對聯的文字簡潔平易,表達的意境卻超凡脫俗。從匾額和楹聯中傳遞著“堂”裡特有的氣息,浸潤到腳下的青磚中,令人腳下生風,神清氣爽。

  離開時,嘉蔭堂空闊幽靜的庭院牆角,一叢修長的青竹,留住我們的腳步。竹影婆娑,清風徐徐,微笑,留影。扶著木欄拾階而上,陽光從白牆黑瓦間灑下來,一縷縷塵埃便在幽靜的雕花樓前點點浮動。

  與嘉蔭堂隔河相望的,是經典的崇本堂。“堂”前幾棵高大的合歡樹排列著,枝繁葉茂的樹枝不僅遮檔了灼熱的陽光,也帶給路人一片陰涼。嬌嫩粉色的合歡開放在枝頭,給這座古宅增添幾分色彩。

  被風水學說稱之為“四水歸堂”的天井裡,生氣無限。四周的泥盆裡長著綠意盎然的銅錢草,令人歡喜。雕刻同樣是崇本堂的精華。從正廳到內宅,共有100多幅木雕,畫面簡潔,構圖生動,涵義豐富。《西廂記》《紅樓夢》等故事情節,一一呈現,令人流連忘返。

  崇本堂、嘉蔭堂,還有務本堂、慎修堂、廣善堂……一座座古建築風雨滄桑,兀然獨立。它們,是同裡的精華所在;它們,構成了古鎮永久的屋脊;它們,亦是游人願意駐足停留的地方。

  下雨了。雨來得不急不緩。雨中的古宅,愈發幽靜與神秘。夏季的雨,使旅行變得更加鮮亮與滋潤。

  走在寶塔街上,老街兩邊的一些陳舊建築隱約顯出曾經的盛世繁華。師儉堂坐落在震澤老街西側,曾是三面臨河,南瀕頔塘市河,西傍斜橋河,北枕藕河,水陸稱便,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下房於一體,街中建宅,宅內含街。

  雨過師儉堂。雨水滴滴落進深深的天井裡了。雨中的師儉堂是霧蒙蒙的,天井裡的植物豐美盈綠。

  師儉堂濃縮著江南園林的精華,六進深宅,凝重古樸。高大的院牆和華美的雕刻是如此熟悉,又令人無限感歎。師儉堂的主人本姓徐,是震澤的望族。亦官亦商的徐家,一座宅院共有大小房屋147間。

  精巧玲珑的鋤經園裡,青翠欲滴的木香花葉沿著師儉堂高高的風火牆隨意生長,盤牆而上,小小的葉片,均勻地展布在牆壁上,描繪出真實而生動的歷史。黑瓦白牆也是濕漉漉的,清新可人。一旁的薄荷草,樸素地開在眼前,渲染著夏的清涼。牆角滋生的清苔,在雨天,更顯鮮活。

  午後,在鋤經園四面廳中品茶,是無比惬意的事情。回想每一處細節,那木雕、石雕、磚雕依然保持著往日氣派的古宅,無言地訴說著建者的殷實、水鄉人的聰慧。

  撐著傘,沿著震澤下塘的街道行走。穿過喧鬧的街面,進入一條巷子。巷子的盡頭就是徐氏古宅致德堂。致德堂,與師儉堂一衣帶水,隔河相望,建築格局及風格相似。房主之子徐子為曾師從國學大師章炳麟、金松岑研習古文,又與魯迅、柳亞子等結為詩文之友,南社成員,是亦商亦儒的一位民族實業家。

  走進致德堂內廳,木結構的樓梯上落滿了灰塵,踩上去,並沒有預想中的“吱嘎”聲。樓層的地板是整條的木板鋪成的,厚重而踏實,不知道歲月中承托了多少腳印呢?

  這是一座亟待修復的古宅。“堂”內的廊柱還在,雕花的窗楣沒有了蹤影,廳堂內空曠寂靜,只有院落的雜草郁郁蔥翠。這幢清末民國初的老宅,在七月雨絲中,顯現出了黯然。

  離開致德堂時,看到一株據說是與宅子同歲的天竺,在院落一隅長得茁壯蔥郁,幾乎探到高牆的一方漏窗上。天竺拔節的枝葉間,歷史的書頁悄然地翻過了。

  雨停,日出。在震澤古鎮的潘家扇東弄13號,有幢百年歷史的老屋正修堂。導游介紹說,正修堂的木雕精華就是在前門樓上,正修堂是私宅,不便入內。我們站在“堂”門口,細細端望門樓的月梁上,繁復雕飾著亭台樓閣和各色人物,另有三層圖景各異的精美木雕自月梁一直沿至窗沿,構成了這美輪美奂的木雕門樓。歲月的風雨剝蝕了正修堂昔日的富麗和軒昂,唯有精致的細節依舊真實地呈現出古宅獨特的氣韻。

  除此之外,古鎮上還有耕香堂、凝瑞堂、忠恕堂、行素堂、一本堂等幾十個 “堂”。這裡,收藏了古鎮所有的歷史證據,來诠釋它的價值。

  是這些名字,把游人引向古鎮的歷史深處。從雕刻精致的梁枋到婉轉曲折的門廊牆柱,從秀麗精美的門飾到布局精巧的後院。它們,不僅原汁原味地顯現了古宅建築的寧靜與清幽,還獨具特色地體現了江南水鄉特有的柔和、婉約風情。文/談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