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薛城遺址

薛城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1:17      編輯:古代建築

  中國西周、春秋時期薛國都城遺址。在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南。據《左傳》定公元年記載,薛祖奚仲為夏車正,始居薛。以後仲虺為湯左相,亦居薛。夏、商時期的薛都是否在此尚不能肯定。戰國初期,齊滅薛。齊湣王三年 (公元前298)封靖郭君田嬰於薛。嬰死,子孟嘗君田文嗣立。秦、漢置薛縣,為薛群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曾作過多次調查。1984~198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城址進行全面鑽探和試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形,東西最長3公裡,南北最寬2。2公裡,城牆曲折,北面尤甚,總長10615米。大部城牆在地面上留有殘跡,殘高4~7米,基寬20~30米。夯層一般厚19~22厘米,有些地方厚11~17厘米。夯窩直徑 6~7厘米。已探出城門5座,南面2座,其他三面各1座。約形成於戰國時期。

  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牆與南牆較直和外城城牆合一,西牆和北牆已湮沒地下。周長共 2 750米。其中東牆長640米,南牆長660米,西牆長730米,北牆長720米。牆寬一般10米左右,城壕寬15~20米。在南、西、北三面各探出一座城門,門道寬8 米左右。內城似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內城北半部和北牆外,有大面積遺址,文化堆積厚2~3 米,時代包括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外城中部皇殿崗村東一帶,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地面散布大量的鐵礦石、煉渣、殘陶范和戰國、漢代瓦當。陶范上多有“山陽二”、“巨野”等刻銘。皇殿崗村西南有戰國、漢代的建築遺跡,出土“千秋萬歲”卷雲瓦當和銅兵器。外城北部楊莊、渠莊一帶有冶鐵、制陶遺址。內城東部及東牆內外有大面積西周早期至東周墓地。狄莊村北有 2座土冢,傳為孟嘗君父子墓。墓用自然石堆砌成石椁。這一帶曾出土有“薛子仲安”、“走馬薛仲寺”銘文的銅器。1978年清理了 1座春秋晚期的 9鼎墓。墓口長 7。8米,一椁兩棺,椁室北側殉葬一中年女性,腰坑殉葬一老年男性,椁蓋上殉狗一條,隨葬品有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和陶器、海貝等。銅禮器有列鼎、鬲、簋、簠、壺、盤、匜等。

  20世紀60年代以後,滕州市多次發布保護薛城布告,建立群眾性保護小組,制止利用城牆燒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