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館”——江南古鎮的“百寶箱”

“館”——江南古鎮的“百寶箱”

日期:2016/12/15 22:47:00      編輯:古代建築
一座座博物館和陳列館,在時光中熠熠發光。它們,是記載江南古鎮的百科史記;它們,是衡量水鄉富庶的尺度;它們,更是收藏江南文化的百寶箱。

  作者感悟

  絲綢之路的縮影

  “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盛澤,從先蠶祠到紅梨湖、目瀾洲,都深深刻上了絲綢的影子。絲綢,成為盛澤的一個符號,也是吳江最有特色最具有影響力和持久力的一種文化。

  游覽先蠶祠後,祠內西側的吳江絲綢陳列館是不容錯過的。

  漫步在絲綢陳列館內,恍然覺得自己身處“絲綢”的空間與國度。縷縷絲錦,連接著絲國綢都的前世今生和自古以來的盛世繁華。陳列館分上下兩層,展廳面積不到500平方米,卻“裝進”了吳江絲綢史。迎面,大幅清代康熙年間的《御制耕織圖》,高掛牆上。這是歷史上絲綢鼎盛的耕織時代,從這裡起步,全國大規模開始生產絲綢。

  追尋“歷史淵源”,我們的眼睛跟隨著聲音、圖標和年代探尋。起源、發展、蓬勃、興旺、繁榮。吳江絲綢紡織業的起起落落,仿佛如影像般在眼前呈現。驚歎,感慨。

  “衣被天下”盛澤絲綢早就揚名天下。1910年,盛澤汪永亨綢莊漂洋過海參加了意大利都靈博覽會,獲得金獎,捧回了一塊金牌。陳列館內,有一張當年進行國際貿易的交割單子,這是當年綢莊進行國際交易的真實憑證,非常有紀念意義。這張單子,曾橫跨國門和金牌、獎狀一起陳列,讓人想起100年前的絲綢往事。

  1994年,先蠶祠被江蘇省批准為省級文保單位;2007年,吳江絲綢陳列館被吳江市委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蠶桑的歷史,絲綢的昨天,歷史經緯間的千絲萬縷,就是在吳江兒女的手指之間,連接起遙遠而綿長的絲綢之路。

  同裡的博物館

  古鎮同裡有幾家博物館,其中兩個都以園為名,一個是古風園,另一個是松石悟園。

  進得古風園,明清氣息撲面而來。12間客房內擺設12種不同款式的明清家具,這些明清客房是中國古代床榻展示館的組成部分。走走看看,仿佛時光倒流:秦可卿的閨房、寶玉的大紅床,不自覺地一一對號。夢中的色彩,總是如此鮮明。就如小說中詳盡的描述。古代的床,是最隱秘的地方。明式架子床、清代紅木雕花床,這裡,隨處可見。還有那些明式的燈椅,紫檀木的雕花落地燈等,傳遞出格格房內的神秘與等級。

  木雕古玩廳是古風園的另一個展廳。此館是由蘇州著名的木雕收藏家祝效平先生收集的珍藏,木雕區有建築、門窗和家具木雕,亦有人物雕刻等,約5000件。每件木雕,不但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同時也不乏名家之作,在名匠的雕飾下,每件作品都有了鮮活的生命,它們在古風園中靜立,讓每一位游人駐足、觀賞、留戀。

  來到石皮弄中的松石悟園門口。這裡,陳列了1200多幅松石天然版畫,是由鐵道設計部原部長張家忻先生及其夫人王月軍女士30多年苦心收集之藏品,現已全部捐獻給同裡。收藏者詩: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書;吾心靜處,吾悟吾心得菩提。這是松石悟園的鮮明主題。松屏石又叫松石、醒酒石、婆娑石,形成於距今二億多年前,屏石由化學物滲透形成以樹枝、花紋圖紋為主體的畫面,襯以各種巖石,渾然天成一幅幅似山似水、古樸典雅、意境深邃的畫卷。

  同裡博物館,靜靜地伫立著,等待著。走過,再回頭。終究還是令人牽掛的。

  傾聽麻的聲音

  古鎮震澤的蘇龍紡織集團的麻立坊文化館中,那幅宏偉巨大的《震澤留韻圖》橫貫著。壯觀、逼真。這項成熟的工藝出自麻立坊,是用顏料色彩印制在亞麻布上而得。

  麻立坊由歷史文化館、現代科技館和生活體驗館三部分組成。

  入館。仿佛進入時空隧道,四周是斑駁的古街,透過古樸典雅的雕花木窗,呈現的是古老的麻織文化,詩經有記載:“為絺為綌,服之無斁”。原來,我們的祖先一直是鐘愛葛麻織布的。

  江南人偏愛絲綢,卻同樣喜歡亞麻。亞麻,作為精紡纖維作物之一,素有“纖維皇後”之稱。“讓我們傾聽麻的聲音”吧。麻立坊內,充溢著自然的氣息。牆上,一面是麻織噴繪書畫展,另一面水鄉風韻留影展。

  麻立坊,傳承著南北文化的歷史與將來,它將麻織的順爽與絲綢的柔滑,交融輝映。河姆渡時期的蠶紋盅、養蠶制絲的創造者嫘祖,北方勞動人民用傳統的手工制作麻纖維等等,情景再現,惟妙惟肖。追溯於華夏5000年歲月歷史長河中,養蠶,制絲,作麻,曾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百姓。

  經過現代科技館,逗留片刻。按自己的創意,動手編織一條漂亮的亞麻圍巾。或者,將美麗的倩影印制在亞麻飾品上,留作紀念。生活體驗館內,悠久的傳統與現代文明的景觀並存。從客廳到臥室,從窗簾、洗具用品到各式工藝品,應有盡有,每件物品,充滿著亞麻元素。

  健康,舒適,自然與快樂,是麻立坊提倡的生活方式,亦是現代人追求的目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