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古鎮從畫裡面走出來
日期:2016/12/15 22:34:41   編輯:古代建築
三年雕琢 “灰姑娘”重現清秀容顏
我活了80多歲了,現在每天早上一杯茶,在這些青山綠水的鎮子裡閒逛,和老鄰居擺下龍門陣,日子過得悠悠閒閒,你們城裡人來了,也羨慕得很哦!” ——村民吳素瓊
清晨,汶川水磨古鎮籠著濕漉漉的水汽,在山中小鳥叽叽喳喳的鳴叫聲中醒來,墨綠的遠山,含煙的小屋,將整個古鎮變成一幅水墨畫。
自古以來,水磨鎮一直以農業為主。它依山傍水,曾被周邊一帶居民稱為 “小江南”。1985年時,由於發展高耗能工業區,容顏清秀的水磨鎮成了“灰姑娘”。震後三年恢復重建,水磨的天,重新藍了;水,重新綠了。82歲的吳素瓊說,重建後的小鎮又變回了她年少時的那個小鎮。
【生活】從以前莊稼地到一碗茶
在水磨的“兄弟茶館”,82歲的阿婆吳素瓊打開了話匣子,水磨鎮的歷史在老人的講述裡愈漸清晰起來。
自古以來,水磨便以農耕為主。1985年這裡被規劃成為高耗能工業區,當地年輕人多在工業廠區裡工作或外地打工,老年人則在家種莊稼。震後,佛山援建的規劃中,水磨被打造成旅游為主的古鎮。生活在這裡的200多戶人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地震以後我們這兒發展旅游,原來的莊稼地現在都是古鎮了。”吳阿婆講道,以前,村民每天早上不是到地裡弄莊稼,就是忙著去上班,根本沒閒情喝早茶。“我活了80多歲了,現在每天早上一杯茶,在這些青山綠水的鎮子裡閒逛,和老鄰居擺下龍門陣,日子過得悠悠閒閒,你們城裡人來了,也羨慕得很哦!”
【小鎮】“江南小鎮”從畫裡“走出來”
白牆青瓦的古鎮禅壽老街彌漫著江南水鄉的氣息,游客們步履閒散地晃蕩著。古鎮另一端,土黃色牆體的羌城則釋放著濃濃的少數民族風情,馬爾康、理縣、紅原……重建後的水磨羌城,城中街道兩邊設置了阿壩州13個縣的風情展示館,可以說是阿壩州的“世博園”。
規劃重建的過程中,援建城市佛山給水磨古鎮精心繪制了一幅小巷、木屋、小橋,流水的古香古色古鎮。“規劃效果圖我們都去看了的,說要把工業廠礦全部關閉,把我們這裡打造成旅游古鎮。”吳阿婆和水磨其他村民一樣,當初不相信那漂亮的房子會從畫裡“走出來”,並成為自己每天居住的地方。
站在春風閣遙望整座古鎮,工廠舊址上,阿壩師專正在修建;萬年台前,人們跳起歡樂的鍋莊,青山綠水、鳥語花香……
【外來】從以前的礦老板到游客
水磨鎮最早的“紅山茶客棧”,在地震中受損嚴重。今年國慶前一天,精裝加擴建的客棧又正式開張了。“三年重建,水磨古鎮的名氣出來了。平時周末都有客人來耍,五一、國慶這些大假,游客更多。我這裡30多間客房,國慶前就訂滿了。”紅山茶客棧的房東萬成祥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他的客棧總共只有臨街一排房,10多間客房,來投宿的也主要都是鎮上礦廠的客戶,來談生意的。“現在,來水磨住宿的,全都是游客,來看我們這裡風光的。”
旅游成績單>>>
國慶節七天大假,汶川縣共接待游客59.9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158萬元。這樣的旅游成績單,對震前的水磨鎮來說是不可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