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精美古鐘藏身修水一古村
日期:2016/12/15 22:43:30   編輯:古代建築![]() |
400公斤重古鐘上的銘文
400公斤重古鐘躺在雜草叢中
漫江鄉西峰嶺村是一個古村,距修水縣城60公裡,要步行很長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到達。據記載,西峰嶺村上的西峰寺始建於晉代,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曾重修。在西峰寺右側雜草叢中,躺著一口巨大的古鐘。
這口古鐘高165厘米,口徑130厘米,需兩人才能合抱,上面還可清楚地看見敲擊留下的印痕。由於長期遭受風雨侵蝕,古鐘銹跡斑斑,已出現多處裂痕,內壁長滿了綠苔。雖然歷經風雨,但鐘身上的銘文95%以上仍清晰可見。經統計,鐘身上的銘文多達1000余字,文字記載了西峰寺從晉、唐、宋、元、明至清代道光前重修的全過程。據上面的文字記載,古鐘鑄造時摻銅20多公斤,總重量達400多公斤,是由西峰寺方丈詠梅等僧人和眾香客於清道光二年(即公元1822年)募捐鑄造,上面“方丈詠梅捐贈銀兩五千兩”等字樣赫然醒目。文物人員告訴記者,這是迄今為止,修水縣發現體積最大、重量最重、銘文最多的一口古鐘。
村民家中珍藏兩口古鐘
無獨有偶,文物人員在對這口古鐘進行考古時得知,村民袁從貴家也珍藏著一大一小兩口古鐘。在袁從貴家,記者看到,稍大的一口古鐘呈土黃色,高100厘米,直徑70厘米,重100公斤,鐘身上銘文記載,該鐘鑄造於清乾隆十七年(即公元1752年)。小古鐘高50厘米,直徑25厘米,重25公斤,銘文記載鑄造於清光緒癸未年(即公元1883年)。
袁從貴告訴記者,別看小古鐘小巧玲珑,可是敲起來聲音洪亮,余音繞梁,穿透力極強。經考證,小古鐘是香客為感謝僧人神力庇佑而饋贈給西峰寺的,後被袁從貴收藏。
據村民介紹,西峰寺最旺盛時,有大小房屋108間,僧侶百人,三口古鐘曾作為寺內眾僧起居、功課報鳴、香客撞鐘祈福等所用,三鐘齊鳴,鐘聲能傳到數公裡之外。古鐘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遇到山火、洪災等突發事件時,以約定好的方式敲響古鐘,村民們聽到後就會迅速應對。
古鐘上兩個圓孔有三種傳說
在400公斤的大古鐘一側,有兩個碗口大小的不規則圓孔。古鐘上為什麼有這兩個圓孔?在村中流傳著三個傳說:一是古鐘鑄好後,運到西峰寺,懸掛在柳樹上,但撞鐘時,大鐘卻默不作聲,竟是一口“啞鐘”。後經煅鑄師指點,在古鐘上打開兩個圓孔,“啞鐘”才發聲,且音質洪亮,清脆悅耳;二是有一年寺後山著火,情急之下,一名僧人拿起種地用的鐵鎬,猛敲古鐘,結果將古鐘打出兩個大孔;三是古鐘運到西峰寺後,煅鑄師稱,要懸掛到寺前柳樹上,必須是十個親兄弟來抬,可是找遍方圓幾十裡,也沒有找到十兄弟,但找到一家有九兄弟,於是村民出主意,請姐夫充做兄弟,湊成十人。可是當“十兄弟”抬著古鐘行走不到十步,一個兄弟叫了聲“姐夫”,古鐘識破十兄弟中有一人“摻假”,就轟然墜地,跌出兩個大孔。文物人員告訴記者,第三個傳說顯然不可信,但前兩個傳說有一定的道理。
古鐘代表了修河流域高超的冶鑄技術
村民們告訴記者,前些年,曾經有人出資5萬元,想買走最大的古鐘,被村民拒絕。但是,自上世紀70年代古寺倒塌後,由於最大的古鐘無法移動,30多年來一直躺在雜草叢中,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部分銘文已生銹脫落,很是可惜。因此,盡快采取措施對古鐘進行保護,迫在眉睫。據了解,當地政府得知情況後,已准備撥款建一間房,就地將古鐘保護起來。
文物人員告訴記者,三口精美古鐘同時出現在偏遠的山村,且保存完好,十分難得,是近年來修水縣文物普查重要發現之一。古鐘的價值,體現在藝術價值、史實價值和實用價值上,代表了清代早期修河流域一帶高超的冶鑄技術,為研究西峰嶺寺的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研究修水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和贛北地區的鑄造業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