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該走向何方?
日期:2016/12/15 22:34:40   編輯:古代建築
保平村的老房子雖然很有熱帶民居的特色,但是居住條件明顯沒有現代的樓房好。
靜靜流淌的寧遠河伴隨她從遠古走來,與河流一起延伸的還有歷史的悠長、文化的厚重。踏過保平古巷,凝固的歷史文化撲面而來,青磚藍瓦、斑駁牆體,似乎都在訴說千年古村的興衰榮辱。
這座寧靜深沉的村落,歷經千年風雨,已是柔弱不堪,保護的腳步似乎一直走得很遲緩,古村的人和物,在拆除、改建、搬遷、留守中躊躇,痛並快樂著……
老房與新房的糾結
寧靜的村落,流瀉出古老深沉的韻味。站在保平村一塊村裡人稱為中心廣場的平地上,旁邊的古宅給人一種巨大的滄桑感沖擊。
與中心廣場幾米距離的陳秀勇家,屬於保平村46處一類歷史建築之一,也處在規劃保護中的“核心區域”。
走進院子,陳秀勇夫婦正在鋸一根直徑10厘米左右的塑料管,准備用來支撐古宅剛剛坍塌的“接檐”。
前幾天,三亞連續降雨,讓這座百年古宅再也承受不住風雨之重。不少受力橫梁和支撐柱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傾斜,全部木質結構的建築,也存在消防安全隱患。
陳秀勇夫婦在“拆除重建”與“等待修繕”中糾結了三年。就在記者來到之前,他們已經把要蓋房子的磚頭都拉到了房子門口。
“要不是張老師的‘威逼利誘’,我們早就拆了重建。”陳秀勇的妻子心直口快。她所說的張老師,是保平村忠實的“粉絲”張遠來,年近七旬的他一直在收集和整理保平村村史。對於這個古村,張遠來可謂“執迷不悟”,也正是這種執著的精神,讓他成了保平村文化名人。
陳秀勇一直面臨很現實的居住問題——家裡五口人,三個孩子現在都在讀書,不放假還好,一放假回家根本就沒有地方住,“只能在屋檐下搭個鋪子”。“孩子的奶奶說要搬過來住老房子,但現在這種危房,我們哪敢讓她來住。”
拆掉重建,不可能。現在《三亞市保平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得到了海南省政府的批准,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
等待修繕,似乎很遙遠。按照《條例》,“歷史建築的所有權人應當按照保護規劃的要求,負責歷史建築的維護和修繕。”如果就靠陳秀勇夫婦的資金,明顯不夠。從成本角度看,拆除重建比修繕維護的費用要低很多,技術也沒有那麼復雜。
當然,對於歷史建築的維護和修繕,市政府可以給予補助。但《規劃》才剛剛批准,距離正式啟動也許還要一段時間。毫無疑問,這是一段糾結的日子。
據張遠來統計,保平村一類歷史建築有46處,其中有1處在去年已經改建了;二類歷史建築有160多處,現在已經有20多處在改建。
顯然,停留在紙面上口頭上的保護,擋不住居住現實的腳步。
老村與新村的選擇
給陳秀勇一家的壓力不僅來自住房的現實需求,還有心理上的落差。就在他家院子正對面的圍牆隔壁,一棟三層現代“小洋樓”完全擋住了他家的視線。也許這不僅僅是擋住視野那麼簡單,更多的是隔壁人家的住房寬裕,這將會給一直蝸居在風雨飄搖的老宅裡的他們產生多大的心理落差?
據海南省政府的批復,保平村的維護和保護“要采取積極措施,創新管理模式,統籌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努力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保護條例不容觸犯,居住需求如此強烈。
平衡兩者的方法有沒有?這個問號不只擺在規劃師面前,在三亞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何擎國心裡,也一直在尋找拉直問號的方法。
“國內名村保護也有較為成功的模式。”何擎國說,政府可以另外找一塊新的地方,讓古村的居民按照規劃建房,以滿足住房需求。居民的老宅產權依然歸村民所有,但老宅在修繕後,必須要有人住。“不然,空心老村裡人們歷來傳承的生存方式也無法保存。”對於不願意居住在老宅的居民,政府可以通過收購其老宅產權,然後再租出去從事一些公共的文化活動,這樣可防止老宅“空心化”現象。
現在,相關部門正在論證這個方案。從選地、規劃、評審、審批,也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古村的發展模式將是一個關鍵點。選擇什麼樣的模式,將決定保平古村未來。
拆,條例不許;改,談何容易;遷,何去何從;守,又不甘心……在對新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先的守望間,古村落該走向何方?
圖紙與未來的誘惑
與居住現實愁苦對應的一個喜悅,就是《三亞市保平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的出台。這份在外行人眼裡索然無味的規劃,剛剛獲得海南省政府的批准。在三亞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記者看到了這份印刷精美、厚度近3厘米的規劃文本。這份規劃承載著保平村千年歷史的傳承與發展,更承載著保平村人對未來的憧憬。
“歷史風貌完整、生態環境優美、革命傳統悠久、以遺產保護為核心、兼顧旅游發展的熱帶傳統明清古村落”,這是規劃的目標。
在保平村老百姓的眼裡,最具誘惑的還是“旅游發展”。他們憧憬著這個千年古村的小道上,走著絡繹不絕的游客,這將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最實在的變化。
作為保平村的“鐵桿粉絲”,三亞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何擎國也曾不止一次勾勒著這個古村的未來——進村道路平坦、干淨,古樸的建築裡坐著滄桑的老人,游客走在村裡整潔的青磚石板小巷上,在驚歎與欣喜中,拿起手中的相機不停地拍攝……何擎國說,保平村真的開發起來了,附近有南山文化旅游區和大小洞天景區,不要擔心沒有游客。
目前,崖城鎮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隨著盛德堂的修建、崖城古城牆的修復、崖城學宮以及保平古村等歷史建築的逐漸修繕,一個文化厚重的千年崖州歷史“活標本”將呼之欲出。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保平村所承載的更多的是一種對歷史的責任。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規劃編制《規劃》上,可謂費盡腦汁,用盡智慧。
在眾多專家的精心編制下,這版獲得通過的《規劃》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特色和創新。最為重要的是規劃將與保平村價值特色密切相關的山水格局、田園景觀、視線通廊等納入保護體系進行保護;並根據近年來遺產保護領域的發展及《條例》要求,加強對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彌補了原有保護思路中重老村、輕村域,重文物、輕歷史建築,重物質、輕非物質文化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