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千年古鎮名小吃 橫江眉毛酥傳奇

千年古鎮名小吃 橫江眉毛酥傳奇

日期:2016/12/15 16:24:26      編輯:古代建築
 2013年7月8日,宜賓縣橫江古鎮的特產名小吃眉毛酥進入宜賓市政府公布的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座最具魅力的古鎮,一種幾乎失傳的名小吃,兩相結合,該融合成怎樣美妙的滋味?

  11月14日,記者拜訪眉毛酥的第七代傳人,也是唯一的女弟子鄭啟群,得以親窺眉毛酥的制作,品嘗它的香酥甜脆。

  眉毛酥的神秘工藝

  眉毛酥在橫江古鎮已有150余年歷史。據傳,1862年石達開橫江大戰時,石達開的紅顏知己韓寶瑩流落當地,為橫江糕點匠李老幺所救。韓姑娘在李老幺家治療期間,聽說石達開在成都被“凌遲處死”,眉頭緊鎖,憂思成疾,郁郁而終。李老幺愛慕韓姑娘多時,感念其癡心,便為其做出眉毛狀的糕點祭上,後又將這點心取名為“眉毛酥”。動人的傳說與美味結合,眉毛酥從此流行於橫江鎮。

  橫江是千年古鎮,自古交通要塞,是“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宜賓”的必經之道,今年初在關於“古鎮、古街巷、古村落”大型尋訪活動評比中橫江鎮被評為最具魅力的古鎮;8月被宜賓市政府評為宜賓市首批古鎮之一,更成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民國時宜賓民間流傳著“天下人說吃在四川,宜賓人說吃在橫江”的說法,一句話道出了橫江鎮深厚的飲食文化底蘊。橫江古鎮有30多種小吃,何以眉毛酥制作技藝能名列“非遺”,占絕風騷?

  眉毛酥的“地位”除了來自它形似眉毛,美觀趣致,外皮酥香,內餡化渣,甜而不膩,酥而香脆外,還在於它繁復甚至神秘的制作工藝。

  據介紹,眉毛酥的制作需要兩份面粉。一份用開水將面粉沖成糊狀的熟芡,另一份用熟豬油將面粉和勻,然後將水發面和油發面攪拌均勻,充分揉合,再成條分小團,壓扁加餡。餡料需用炒熟芝麻、花生米、核桃、蘇麻、白糖、少量熟豬油混合。最後將加了餡料的面塊用手捏成眉毛形狀,下入盛有豬油的鐵鍋炸,炸到合適的程度起鍋即成。

  據宜賓縣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主任鄭啟友介紹,眉毛酥的神秘就在於水發面和油發面的揉合。多年來,制作眉毛酥的糕點師和面不假徒弟之手,就是怕徒弟偷窺了這份“竅門”去。

  眉毛酥的制作從和面到起鍋需用三個多小時,也需要耗費大量豬油白糖,既耗時間,也費成本。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講究飲食制作的快捷方便,漸漸的,眉毛酥日漸式微,消失在大眾視野中近30年。

  女弟子傳承眉毛酥

  2011年5月,曾經在橫江當知青的140余人重回橫江,有幾個女知青想起了當年特別為她們所鐘愛的眉毛酥,然而在橫江鎮上已經難覓眉毛酥的蹤影。

  眉毛酥的“失傳”既跟工藝復雜有關,也跟其技藝傳授方式有關。民國時期,眉毛酥每一代技藝傳承人都是唯一的,由師傅手傳口授給徒弟,對外人絕對保密,且傳男不傳女。

  眉毛酥的第六代傳人是1952年出生的闵孝龍老人。闵師傅為了重振眉毛酥的興盛,不但教授自己的兒子學習這門技藝,也大方地把手藝教給希望學習的外姓人。

  如今眉毛酥的第七代傳人是1976年出生的鄭啟群,她是歷代眉毛酥技藝傳承人中唯一的女人。鄭啟群從2012年開始師從闵孝龍學習。對眉毛酥有著美妙回憶的她還記得,在少女時代,她參加鄉村辦宴席時,人們常邀請闵孝龍去現場制作。當時的眉毛酥上面還有紅綠色素做成的條塊,以其鮮艷色彩增加喜慶,但現在的眉毛酥為了健康起見已經去掉了色素成分。

  眉毛酥香甜酥脆,淨口多吃兩個卻稍嫌油膩。鄭啟群說,當時人們最愛的就是將眉毛酥下稀飯,或者配一種名為“油餅子”的鹹點心吃。稀飯的軟糯水滑,正將眉毛酥之香酥甜脆充分凸顯,實為飲食上的良配。

  鄭啟群學習眉毛酥制作並不容易,她表示難點一在於“醒面”的時間把握,二在於和面的充分糅合,三在於捏制“眉毛”形態,四在於油溫火候的把握。每個環節都要精心,哪個步驟不到位,出來的口感就難免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據鄭啟友介紹,自今年眉毛酥入選宜賓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眉毛酥正在爭取入選四川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如今宜賓市一家食品企業已經在闵孝龍的教授下制作眉毛酥,在糕點店內售賣,並即將把眉毛酥真空包裝,打造成橫江古鎮名特小吃,推向旅游市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