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黔江首次發現神道碑 引出“烏龜天豬槽”傳說(圖)

黔江首次發現神道碑 引出“烏龜天豬槽”傳說(圖)

日期:2016/12/15 15:10:19      編輯:古代建築

 

神道碑和馱碑的霸下

 

     近日,記者在黔江區白石鄉安山村一山路邊,發現一塊光緒六年所立的神道碑。碑文清晰,碑下一形似大烏龜的馱獸栩栩如生。據黔江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顏道渠介紹,這是黔江區首次發現神道碑,極具考古價值。

    神道碑歷經百年滄桑

    記者在白石鄉村民李青坤的指引下,經過一條蜿蜒的羊腸小道,來到該鄉安山村3組小地名八角廟處。只見一塊巨石下赫然矗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下是一形似烏龜的馱獸。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塊石碑高約2米,寬約0.8米,碑身正面刻有“皇清诰授奉政大夫張公宗尚君德老大人之神道碑”幾個醒目的大字。石碑左邊的文字表明該石碑立於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石碑右邊還能清楚看到“八品”、“同知”(古時一種官名)等字樣。石碑頭頂是一塊能遮風擋雨的巨大石塊,石塊中間有一凹處狀似農村喂豬用的豬槽。

    石碑下面是一狀似烏龜的馱獸,背上有著清晰的龜甲,但嘴部已被毀掉。“聽祖輩們說,大烏龜的嘴是在文革期間被毀的,但從背上的甲片還能依稀看出當初的模樣。”李青坤老人說。

    “烏龜天豬槽”神話傳說

    從當地居民口中,記者得知石碑經歷百年風雨仍矗立於此,離不開一個美麗的傳說,而此處也因這個傳說被人們稱為“烏龜天豬槽”。

    傳說中有“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說。它是說有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其中,排行第一的霸下,又名赑屃(音“筆西”)便是該處神道碑下的馱獸模樣。傳說霸下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百姓們的豬、牛、羊牲畜經過時,必被霸下吃掉,附近的莊稼也會顆粒無收,老百姓對此很是懼怕。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霸下,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通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著有名望官員的名字,叫霸下馱著。

    沉重的石碑壓得霸下不能隨便行走,它再也不能出來禍害百姓。此後,當地百姓的牲畜和莊稼也變得平安無事。該石碑矗立於此,歷經百年,現成為路人休憩、避雨的好地方。

    黔江首次發現神道碑

    “我區還從未發現過神道碑,這是第一次。”黔江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顏道渠告訴記者,老百姓口中的“烏龜”,其實便是傳說中的霸下。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一些碑林和古跡勝地中可以看到。

    據顏所長介紹,古代皇帝或高官的墓室前,往往有一條長長的、寬寬的神道,專供祭祀之用。神道起點處立著一塊碑,稱為神道碑,介紹墓主姓名官職。在神道兩旁,往往有石雕仙人、神獸相護。“有神道碑,就意味著有墓室,但有可能在文革時期被毀。”顏所長稱,按照古時的禮制,一般人只有墓沒有神道,而從石碑上刻字推測墓主叫張宗尚,字君德。遺憾的是,記者在史志辦未找到該墓主的相關記載。

    “神道碑主人及墓室之謎還有待考證。”顏所長透露,他們正在進行文物普查,這樣的神道碑在黔江還是首次發現,它對研究黔江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文物價值,他們將前去考證。(來源:武陵都市報 記者曾憲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