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鎮遠:韻味十足的千年古鎮

鎮遠:韻味十足的千年古鎮

日期:2016/12/15 22:43:39      編輯:古代建築
兩千年前建立城池的鎮遠,在每一處都帶著歷史的深遠記憶。青灰色古樸的磚瓦石牆,長滿苔藓的青磚甬道,都在用滄桑的基調來訴說這裡曾經的記憶,流傳千年的古樸韻味。七彎八拐的巷子連綴著星羅棋布的古民居,鎮遠厚重的思想精髓便從巷道的每一枝節處汩汩有聲地流出。

  沿著巷子輕移前往,就像是是順著祖先的筋脈左右轉拐,不經意間,就拐出了一間又一間的院落,拐進祖先的心髒,拐見幾百年前的苦辣甘甜、興衰榮辱、中落輝煌。

  牆高院深,一扇扇鑲嵌在古舊威嚴的門框門罩裡的鐵門木門,門環古典,斑斑銹跡印證了歷史的久遠,有的還被打上些歲月變遷的記號,一如穿著短衣夾襖的從古老的歲月深處一直站到今天的忠實守門人,滿身滿臉刻上經歷不同年代的印跡。只是大門緊閉,關閉了陳年的物事,還關閉了我們欲想窺視的歷史。

  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我們已無法原汁原味地撿拾,只能通過那些雕檐翹角、镂花門窗、層層天井、步步台階提供的信息去依稀解讀。然而如今這些布局參差、井然有序、古色古香、寓意奇特、文化豐富的,既有江南水鄉風格,也具北方四合院尊卑有序,等級分明特點的院落,已是一幅年份久遠業已泛黃的油畫,一部經年風化不忍翻閱的老書。

  在鎮遠城內一座百年私人宅第似乎窮盡了所有的記憶,幾乎可以在這裡的任何一處地方去尋求解讀鎮遠的依據,它就是傅家大院。兩百多年前,一傅姓貨郎夾在匆匆人流中,從江西肩挑一副貨郎擔來到鎮遠定居下來,往來販賣貨物於洪江與鎮遠之間,經商養家。極具商家眼光的傅家老祖看到了桐油帶來的商機,轉行做起了桐油生意。多年艱辛創業,大碼頭邊就有了享譽鎮遠的“裕盛老行”。

  而今,享譽一時的“裕盛老行”已在一場大火中片瓦不存,取代它的是獲得傅家賠付的蘇家“蘇光裕堂”的斷壁殘垣。這是我們只能扼腕歎息的歷史。那座傅家建於清光緒三十年的老宅卻依然矗立在當今喧囂繁華的邊緣,一任世事變遷,斗轉星移,風采依舊,默然靜立。

  這座現在居住著傅家第七、八、九代兒孫的老宅,坐北朝南,依山就勢而建。從大門的門柱、門檻、門楣、門罩到院內的布局、門窗的雕刻、室內的古典家具不但顯示了清代商家的富麗與大氣,還蘊含了眾多類似象征吉祥、多子多福、封侯拜相的寓意,既是一座歷史的大院,又是一座藝術的殿堂。

  門楣上大書“清白傳家”的楊茂興大院,高居於石屏山中段山腰,院後山形形同高權在握、巋然不動的座椅,是一處古代風水學中典型的吉地。加之大院四周名勝羅列,楊氏大院可謂百鳥朝鳳,眾星拱月。更叫人稱奇的是:遠眺大院整體,形如大船。南為船頭,

  船尾向北,保護大院的封火牆被巧妙地用作了船舷,三級台基上的建築又如船艙隔板。大院絕妙的布局盡顯楊氏祖先的睿智:造船積粟,財物滿倉,楊家定會發家致富如舟前行。

  這樣的院落,在鎮遠的深深古巷中還有很多。一處處嚴謹、舒適、和諧的獨家大院,是一處處各具特色的奇觀。歪門的院落、斜伸的巷道顯示著古風水學的智慧,雕花的門窗寫盡了曾經主人的顯赫富貴,工藝精湛的基腳石雕彰顯著大戶人家的尊貴地位。

  那些大門上方濃墨書寫著“良弼名家”、“封唐台澤”、“兩台世系”、“汝南世第”、“武陵世家”……的莊嚴大院,有的頹圮默立於蛙鼓蟲鳴的靜夜,有的幾經易主,有的為一份歷史和家業忠實守候。歎不盡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滄海桑田,看不透“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的歲月古夢。

  風塵拂過,鎮遠祖輩那漸如剪紙般單薄的身影被拂向了天邊,日漸低矮的墳茔散成泥沙四處飛揚。但他們深深刻在古城鎮遠土地上的古巷古民居如一位低眉垂首的老人,靜坐於巍峨陡峭的石屏山下,反射出古銅色如迷似幻的光澤,保持著亘古不變的姿勢。這座古城的豐美內蘊,是祖先智慧和汗水凝結的財富,是需傾盡子孫智慧去解讀的美文。來源懷化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