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獻縣學者在研究獻王陵時,發現了日本學者桑園騭藏1908年4月在獻王陵考察時留下的三張珍貴照片。桑園騭藏記載了當時獻王祠的情形。這些照片已收入作者的《考史游記》中。照片中所顯示的祠前匾額清晰可見,中門上的一副對聯也是首次發現,對獻王陵的歷史研究來說極其珍貴。
在獻縣文化研究會,記者看到了這位日本學者的《考史游記》。在第105頁,有這樣的記載:“一點五分到達獻王廟,廟門前立有‘漢河間獻王陵’題石,廟牆享殿均系光緒年間所重修……”等字樣,而且,還寫出了中門上的對聯:贏火時移未息,魯月周官,四傳乃漢代威儀,不數淮南雞犬;姬文易世而興,毛經貫史,二氏獨延孔門道脈,依然馬上詩書。“當我們看到這副對聯時,激動之情難以言表,這是我們掌握的史料中沒有記載的,可謂一片新天地。”獻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於萬復向記者講述了這個意外驚喜。
桑園騭藏是日本東洋史京都學派的代表學者,長期致力於東西交通史方面的研究。此次發現的三張珍貴照片是他在1908年游河南、河北時所拍。文中的黑白照片非常古樸,祠堂前的立碑,松柏均清晰可見,門堂匾額上四個大字有些模糊。“經過學者研究、還原、修復,終於確定四個字為‘翼聖傳經’。”於萬復介紹說,據研究,此匾題字應是紀曉岚師傅南宮鮑梓所書,在清朝文人於大崐的《獻王陵》中曾經出現過。和照片對照,文字記錄有兩個字顛倒,可能是配合詞曲押韻所致。
據介紹,獻王陵自漢朝的歷朝歷代,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文人詩詞歌賦,歌頌獻王功德均有大量記載,但隨著幾千年文物的流失,曾經的香火繁盛之地如今卻是斷瓦殘垣,特別是近代戰火紛飛,獻王祠已夷為平地,只剩下獻王的陵墓終年與松柏相伴。這給獻王陵的研究造成不少困難,研究者們根據史料記載,走遍了大江南北,歷盡艱辛,也只尋得最早的一張照片,就是來自1912年的一張學生合影,且沒有享殿匾額。此次發現的三張珍貴照片,彌補了享殿匾額缺失的遺憾,對於進一步研究獻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