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齊長城遺址兩邊種花椒玉米 比秦長城早490年
日期:2016/12/15 15:15:50   編輯:古代建築萊蕪青石關齊長城遺址
核心提示|說起山東的旅游,令人十分向往的有雄偉山川、名勝古跡、美麗沙灘……而在山東省境內,還有一處游客並不是很熟悉的古老文明——齊長城。7月10日,由山東省旅游局、長城保護基金管理委員會、中國長城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的大型“走長城,讀齊魯,愛中華”齊長城徒步游活動啟幕。活動歷時6天,100余名長城保護專家及學者、徒步愛好者等,親身徒步旅行,近距離體驗了齊長城的獨特魅力。
A
探尋齊長城之源
7月10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名長城保護專家、學者、徒步愛好者、旅行社人員等,徒步探源齊長城全線,進行為期6天的實地考察和調研。本次徒步涵蓋了齊長城最具代表性的濟南大峰山段、七星台、雲頂草原段;萊蕪錦陽關、青石關段;淄川臥鋪村、逯家嶺段;淄川夢泉、湧泉段;青島黃島西峰關段以及月季山齊長城段等。
在啟動儀式上,山東省旅游局局長於鳳貴表示,此次徒步齊長城活動,通過對齊長城資源的進一步挖掘整理,更好地保護開發利用齊長城資源,打造一條具有齊長城特色的文化旅游帶,成山東旅游新名片。
齊長城雖然沒有雄偉壯觀、綿延萬裡的秦長城、明長城知名度高,但其豐富的歷史背景值得人們探索。據悉,齊長城比秦長城還早490年,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裡長雅典壁壘還早200余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長城西起濟南市長清區的大峰山,東到青島市黃島區於家河村東處入黃海,東西綿延618.9公裡。
每到一處齊長城遺址,記者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觸摸殘破的城牆,仿佛穿越時空,依稀可見當年金戈鐵馬,鼓角爭鳴。
B
打造與其他長城不一樣的旅游產品
在徒步探源齊長城活動期間,還舉行了長城保護開發利用專題講座及“中國長城旅游30人”第一次會議。
山東省政協常委、提案辦主任於沖在談及此次徒步齊長城活動時認為,此次徒步齊長城活動有三個“使命”,一是認識並保護齊長城,二是推出形象,三是打造產品。“從旅游角度看,長城的物態形象已經留存不多,齊長城旅游產品的生命力和核心在於長城兩邊連綿600公裡的齊魯文化帶,相關產品打造要圍繞齊長城留下的若干故事、歷史文化做實地考察和挖掘,打造與其他長城不一樣的、有特色的旅游產品。”於沖說。
作為此活動的發起人之一,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認為,長城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齊長城的開發利用應建立在保護的前提上,要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防止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減少。而齊長城旅游產品不能像開發八達嶺長城那樣走觀光型路線,可以構建集自然、人文於一體的齊長城文化帶,形成有市場的旅游產品。”董耀會說。
C
開發利用,要把“保護”放首位
風雨侵蝕、歲月變遷,走在探尋齊長城的道路上,其淒涼的背影不免令人有些傷感。比如,在錦陽關段,此處齊長城體貌完整,基本保存了要塞風貌,而齊長城遺址兩邊的花椒樹、玉米等農作物顯然與其高大上的歷史氣息很不吻合。在徒步探訪中,多名專家學者表示,發展齊長城旅游首先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董耀會說,既要利用齊長城作為文化遺產本體實現觀賞旅游,又要以文化為依托做其他項目實現文化休閒游,在保護利用齊長城本體的同時,保護環境。他建議,在齊長城各段豎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遺產的標識牌,在開發規劃中,還要考慮齊長城文化品牌和產權保護。
萊蕪市齊長城研究專家張福成在探訪現場建議,政府應加大對齊長城的保護投入力度,調動群眾保護愛護齊長城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