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五尺道上的著名遺址“凌雲關”公路改道(圖)
日期:2016/12/15 15:12:58   編輯:古代建築
凌雲關
昨日,記者從宜賓高縣宣傳部獲悉,為保護五尺道上的著名遺址———凌雲關,高縣日前決定將原本設計經過凌雲關的一條公路改道修建。當地文化部門已將凌雲關申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前不久,我國在宜賓高縣等地對秦朝五尺道古跡進行了最大規模的綜合考古,凌雲關被文物專家確定為明代建築,其被認定為目前宜賓乃至川南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個古代關卡。該關樓遺跡以石塊砌成,是一個長17米、寬7.1米的長方形建築,“卡”在筠連和高縣交界的山坳處,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令人擔心的是,在距其不到50米遠的地方,長約4公裡、寬約3.5米的裕豐村至筠連縣蓮花村的快速通道已修了一半,正在逼近該遺址。當地村民介紹,這條公路將從凌雲關“身上”經過,通向蓮花村接通至筠連縣城的公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認為,該關卡對研究古代地方政府道路管理方面很有價值,堪稱古代山區道路設計選線修築的典范。經過文物保護專家的緊急呼吁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緊急協商,高縣最終決定將公路改道建設,決不容許公路從文物古跡上經過。
昨日,高縣蕉村鎮人大副主席趙仕龍告訴記者,公路為文物讓道的決策,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贊同。雖然公路改道建設將超出預算20多萬元,但政府、群眾及企業將會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缺口,保證公路年底前建成,打通蕉村鎮到蓮花村的便捷通道,結束兩地村民趕集、尋親翻越凌雲關或輾轉繞道川雲公路的奔波之苦。目前,公路改道的修改方案正在加緊完善中,新線路的勘察、遴選程序已啟動。
宜賓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宜賓近期派出考古專家到筠連縣等地,對五尺道古跡考察團專家新發現的100余處文物點進行逐一梳理、采取針對性的保護措施、落實“五尺道”遺跡的後續保護、利用工作。宜賓將爭取更多的資金、項目支持,盡快將其中的重點文物古跡申報為省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鏈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並委派官吏治理,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近五尺(約1.2米),故稱“五尺道”。五尺道全長1000多公裡,大都建在崇山峻嶺和懸崖峭壁上,主要采用鑿、砌、鋪等方法,該道的開辟加強了鹹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