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陽將建中部客家第一鎮 大圍山東門古鎮奠基
日期:2016/12/15 16:41:23   編輯:古代建築昨日上午,大圍山東門古鎮項目奠基盛典和凱萊度假酒店入駐大圍山簽約儀式在浏陽大圍山鎮隆重舉行。這一舉動,標志著大圍山旅游開發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裡程碑,踏上了新的征程。同時,浏陽樹立“旅游新方向 中國大圍山”旅游品牌,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也將邁出新步伐。
千年文脈 東門將重振“小南京”盛景
據了解,大圍山鎮是客家人的聚集地,鎮上85%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其中東門古鎮為浏東重鎮,素有“小南京”之稱,東門坐倚湘東之巅、浏河之源,因地扼湘贛兩省交通要沖,為平、浏、銅三縣貨物集散地而得名,為“浏陽東大門”之意,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浏陽是聞名遐迩的“中國蒸菜之鄉”,而東門古鎮正是蒸菜的發源地。
“廖家大院”榮遷東門故土
據大圍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圍山鎮提出要將東門古鎮建設成為大圍山旅游區的重要組團和配套服務基地,這一思路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認可與支持。隨即,東門古鎮的建設開發拉開序幕。曾經的“小南京”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住千年古鎮、賞山水美景、品客家風情、走紅色之旅,將來這些在大圍山不再是夢想。項目位於浏陽河源頭大溪河邊,通過河道可與省蘇維埃政府駐地錦绶堂和萬畝桃林相連。項目依托國家森林公園的良好生態環境,還原歷史風貌,把名河、名歌、名人、名產等文化元素滲透到建設之中,配套特色餐飲、住宿、休閒、娛樂、購物等服務,大力塑造千年古鎮、紅色熱土的形象。以湘東客家文化為靈魂,重點挖掘浏陽河源客家民居、紅色文化遺址的文化內涵、建築精髓和民俗風情,融入現代休閒度假元素,將古典與現代有機結合,打造出蘊含濃郁的湘東客家文化的鮮活古鎮。為此,大圍山鎮還將逐步開發沿街的浏陽河溯源風光帶,形成萬畝桃林——錦绶堂——浏陽河源風光——東門古鎮——圍山書院——烈士陵園旅游路線。聽客家山歌、吃客家小吃,領略客家民俗風情,坐烏篷船游浏陽河源,這些即將成為現實。作為泛大圍山生態旅游開發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東門古鎮項目總體定位為“浏陽河源· 中國中部客家第一鎮”,致力將其打造為令旅游者心馳神往的休閒游目的地。
凱萊度假酒店正式簽約入駐大圍山
在儀式活動現場,凱萊酒店管理集團副總裁黃光福與浏陽大圍山鎮鎮長楊剛進行了簽約儀式,醞釀已久的凱萊酒店管理集團與大圍山的合作也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
據悉,作為世界500強、國內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團旗下的凱萊度假酒店是在海濱、湖畔或山岳等區域精心選址的酒店品牌,大圍山生態旅游示范區具備多種休閒及度假旅游資源,盡占絕佳自然環境,遠離城市喧囂,豐富的山水和文化旅游資源,“春賞花、夏漂流、秋采果、冬滑雪”四季分明的特色旅游項目為大圍山贏得了2012年旅游“滿堂彩”的同時,在今天開春,也迎來了中糧凱萊酒店集團入駐大圍山鎮這一發展契機。此次,與大圍山鎮的合作簽約標志著大圍山即將擁有的首家高端度假酒店。酒店項目選址於大圍山東門古鎮項目的西側,客家風情古鎮加上高端度假酒店,可謂雙劍合璧、相得益彰。在滿足商務休閒和旅游度假的雙重需要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大圍山旅游的整體品位。
此次成功簽約高端度假酒店品牌,反映了浏陽市委市政府打響“旅游新方向,中國大圍山”品牌,爭創國家5A級景區,規劃建設大圍山旅游經濟開發區的領先發展理念,以及大圍山鎮全力打造湘東旅游首選鎮的決心。
千裡還願 “廖家大院”榮遷東門故土
據當地老百姓向記者介紹,廖家大院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2年),是當時浏陽大圍山籍富商所建,因商人姓廖,故名“廖家大院”。據廖家後人介紹,當初廖家先祖木材生意越做越大,後因為生意需要,他們舉家遷往浙江杭州。一直講究落葉歸根的他非常懷念家鄉的風物,他的朋友了解到這一情況,便在杭州請了一位著名的設計師為他設計宅子。設計師特意回到該商人的祖籍湖南浏陽考察,之後便設計了一座承襲湘東客家風情的宅子。廖家先祖一直渴望榮歸故裡,但這一願望終未實現,在2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將這座異地飄零已久的古宅請回了故裡,圓了主人的一個未了心願,並非常榮幸地請到了徐悲鴻的夫人,90歲高齡的廖靜文老夫人為“廖家大院”題字,廖老夫人也是從浏陽大圍山走出的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家,盛典現場,50多名廖家祠堂的廖氏宗親代表見證了這一儀式。
廖家大院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築主體和所有房間都是木制結構,有木婁和木倉,有曬樓,蓋厚實青瓦。屋檐飾以雕花或以瓦作裝飾。四合院占地面積長17米;寬17米;共計約289個平方米。雙層木制結構,大屋內院、堂、室、廊布局錯落有致。文物考古專家稱,廖家大院不僅是在湖南,就是在江南也是目前遺存比較完好的古民宅。
整座大屋純屬木質結構,雕梁畫棟,工藝精絕,橫梁與橫梁、廊柱與廊柱、斗拱之間百轉千回,幾乎沒有用釘子,全是榫卯結構。正廳兩側的十字廳、格子門、過廳、橫廳以及廳屋兩側的斗拱、房間等都是一一對稱,大屋內所有的廳屋原來都有格子門窗裝飾,雖然多數已遭破壞,但從幸存的幾處仍可看出,雕刻工藝細膩,造型優美,有的上有天堂天神,下有花草蟲魚,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造型,如趙雲張飛躍馬橫刀的戰斗形象等。這裡的宅院和古文學中描述的閨房一樣,讓人們仍能從中欣賞到清代繁缛、慎密、細膩、層次豐富的照壁浮雕藝術美。工匠們這種缜密的計算和穿插,讓人不得不佩服其超人智慧。
相關鏈接:
1、大圍山東門古鎮項目介紹
★ 項目概況:項目一期占地面積34827.47㎡,一期總建築面積55795.94㎡。
★ 項目總體定位:“浏陽河源·中國中部客家第一鎮”,打造令旅游者心馳神往的休閒旅游目的地。以湘東客家文化為靈魂,重點挖掘浏陽河源客家民俗、紅色文化內涵、建築精髓和民俗風情,融入現代休閒度假元素,將古典與現代有機結合,打造出蘊含濃郁的湘東客家文化的鮮活古鎮。
★ 主題分區:“一河兩軸四區九景”
一河:世界名河——浏陽河;
兩軸:東西向——客家古鎮風情商業步行街軸線;
南北向——夢幻浏陽河大舞台演藝中心、客家轉錢中心廣場和白沙大捷生態公園軸線。
四區:A大溪河濱水休閒區、B東門古鎮客家民俗文化街、C大圍山生態養生度假公寓區、D圍山傳世大宅精品區。
九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廣場(一把手廣場),夢幻浏陽大舞台,白沙大捷生態公園,橄榄樹王廣場,湘東水世界,溫泉浴,三湘客家博物館,傳世大宅,東門碼頭。
★ 規劃目標:精心建設大圍山旅游版塊的核心支點,凸顯古鎮人文景觀、客家文化等幾大賣點;突出大溪河親水文化休閒和大圍山森林養生、兩大特色;為旅游經濟發展構建實體支撐,拉開浏北動感體驗旅游圈骨架。打造一流的生態綠色旅游古鎮,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美麗東門古鎮,幸福東門古鎮。
2、2012年12月20日,湖南省旅游局、湖南省環保廳公布第一批湖南省生態旅游示范區的名單,大圍山生態旅游示范區成功入選,並排名第一。
3、2012年12月26日,大浏高速順利建成開通;
大浏高速的拉通,使得長沙至大圍山的車程縮短至60分鐘,大浏高速公路的建設將大大改善浏陽地區的交通條件,將沿線輻射區內的人文景觀、綠色生態旅游景點進行強有力的資源重組。
4、周邊景點
☆ 圍山書院
圍山書院建於晚清年間,系一青磚瓦殿宇式建築,前後三棟,左右三廳,有春滿堂、大成殿、特排祠、嘉惠祠等,前後共四個天心,上兩個各植一株羅漢松,下兩個各植一株桂花樹。書院由當地名儒塗舜臣先生經手創建,塗系清朝優貢生,譚嗣同之老師,他一生清廉,熱心教育,志以教育救國,無償捐獻家產籌資辦校。書院於光緒29年改為學堂,解放後擴建為縣第十四中學。第一次國內革命和大革命時期先後有黃建忠、陳錫虞(毛澤東同學)等7位革命先烈在此任教,組織領導農民協會,開展地下革命活動,該書院屬浏陽八大書院保存者之一,1963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明未清初遺存古城牆
古城牆壁乃集鎮內唯一留下的歷史最早的古建築(大約建於明末清初),位於大溪河南岸東門紅軍大橋下方約200米處,牆體全由青磚砌成,整體頗顯宏偉,牆壁上還留有許多大革命時期紅軍與國民黨軍激戰時的彈孔痕跡。
☆ 錦绶堂——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東門古鎮沿著大溪河往上游走1公裡左右就是錦绶堂,也是我省第一個蘇維埃政府。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克長沙建立了省蘇維埃政府,組織領導湘、贛邊區各縣革命斗爭。錦绶堂東側有一青磚木樓,為晚清民俗建築,是中共湘鄂贛邊區第一次黨代會舊址和紅十六軍駐地。錦绶堂前的大溪河中有一組由60余塊規則花崗巖組成的跳石橫臥河中,行走在跳石上,別有一番情趣。秋收起義工農紅軍從東門撤退時從此經過,更讓其增添神秘色彩。
☆ 大圍山老革命根據地
河岸南側五十余米即為大圍山老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風雲際會的重要地區之一。大革命時期,自1927年9月至1931年7月,先後有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第三團攻克白沙古鎮後即進駐大圍山;有1930年隨軍遷移省蘇維埃政府和紅十六軍駐地,彭德懷等多次來此組織和指揮革命戰爭;有秋收起義部隊撤退時經過的大溪河跳石頭和馬鞍山戰場遺跡。
☆ 白沙古鎮
白沙在東門古鎮以東7公裡處,處於浏陽的最東邊,浏陽河上游羅霄山脈中段,風景秀麗的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西麓,距浏陽市區60余公裡,揚名中外的浏陽河發源於此。古鎮湘贛兩省平、浏、銅三縣(市)交界地,古代以其扼據江西、湖南兩省交通要道,為湘東重要門戶。集鎮境內沿河都是客家人臨河而建獨有的吊腳樓,在河東集鎮內有一條麻石路青磚黑瓦房的古街。白沙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更凝聚了卓越的近代文化,既可欣賞到精湛的古建築群,同時它又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它所形成浏陽河源獨特的歷史文化長廊,教育意義之深遠,旅游觀光價值巨大。
☆ 上坪會議舊址
上坪會議舊址位於浏陽市大圍山鎮上坪村下新屋。1927年9月11日,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銅鼓整編後,親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團進攻浏陽,連克白沙、東門兩鎮。14日傍晚,毛澤東接到一團急報稱進攻平江荊坪失利。鑒於時局突變,毛澤東立即以前敵委員會的名義指示一團迅速向三團靠攏,同時向省委寫信說明工農革命軍不再去攻打長沙,並於當晚在上坪村下新屋召開由三團連以上干部參加的重要軍事會議。會議分析了起義部隊面臨的嚴峻形勢,作出了放棄攻打長沙,到文家市會師的決策,初步形成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略思想。圍山書院
圍山書院建於晚清年間,系一青磚瓦殿宇式建築,前後三棟,左右三廳,有春滿堂、大成殿、特排祠、嘉惠祠等,前後共四個天心,上兩個各植一株羅漢松,下兩個各植一株桂花樹。書院由當地名儒塗舜臣先生經手創建,塗系清朝優貢生,譚嗣同之老師,他一生清廉,熱心教育,志以教育救國,無償捐獻家產籌資辦校。書院於光緒29年改為學堂,解放後擴建為縣第十四中學。第一次國內革命和大革命時期先後有黃建忠、陳錫虞(毛澤東同學)等7位革命先烈在此任教,組織領導農民協會,開展地下革命活動,該書院屬浏陽八大書院保存者之一,1963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未清初遺存古城牆
古城牆壁乃集鎮內唯一留下的歷史最早的古建築(大約建於明末清初),位於大溪河南岸東門紅軍大橋下方約200米處,牆體全由青磚砌成,整體頗顯宏偉,牆壁上還留有許多大革命時期紅軍與國民黨軍激戰時的彈孔痕跡。錦绶堂——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東門古鎮沿著大溪河往上游走1公裡左右就是錦绶堂,也是我省第一個蘇維埃政府。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克長沙建立了省蘇維埃政府,組織領導湘、贛邊區各縣革命斗爭。錦绶堂東側有一青磚木樓,為晚清民俗建築,是中共湘鄂贛邊區第一次黨代會舊址和紅十六軍駐地。錦绶堂前的大溪河中有一組由60余塊規則花崗巖組成的跳石橫臥河中,行走在跳石上,別有一番情趣。秋收起義工農紅軍從東門撤退時從此經過,更讓其增添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