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爛漫圖卷
日期:2016/12/14 18:30:49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雲山爛漫圖》卷,清,禹之鼎繪,絹本,設色,縱43.4cm,橫162cm。
本幅右上自題“雲山爛漫圖”。左下以小隸題:“辛巳春三月廣陵禹之鼎敬繪。”本幅钤印:“高雲共此心”(朱文),“必逢佳士亦寫真”(白方),“禹之鼎”(白文),“慎齋”(朱文)。辛巳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畫家時年55歲。尾紙吳孟龍題詩雲:“抱膝者誰,凝然獨坐,看遍乾坤,只如此大。半生游橐,維雲與山,出入懷袖,而心自閒。尺幅之中,備諸眾美,天下文章,畢聚於此。一行作宰,惠風孔長,願為霖雨,普潤四方。”後有王丹林、載震、孫致彌等人題記。
幅中畫的是界陶先生朱扆坐於山間半腰的坡石上,豹皮鋪地,神情凝重,臨高望遠,遍覽群山,其身後蒼松勁健繁茂,傳遞出像主虛懷若谷、“寧靜致遠”的境界。
畫家捕捉住像主“老目神淺,皺紋褶多”的面部特點,刻畫入微細致。衣紋畫法以吳道子的“蘭葉描”為主,兼有李公麟的“行雲流水描”,表現出衣服的質感,透露出像主的儒雅之氣。其山水畫風受明代藍瑛的影響,清簡秀潤,兼工帶寫。
禹之鼎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號慎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鴻胪寺序班,以畫供奉入暢春園。善畫人物、山水,尤精寫真。初師藍瑛,兼學宋元諸家。肖像畫面貌多樣,對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繪人物形神兼備,獨具一格,一時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畫在清代中期有“當代第一”之譽。
朱扆
朱扆(生卒年不詳),號界陶,江蘇寶應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進士。
吳道子
吳道子(約685—758年),一作(?—792年),唐代畫家,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擅畫道釋人物,兼工山水,亦善繪樓閣、草木、鳥獸。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於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所寫衣褶有飄舉之感,人謂“吳帶當風”。千余年來被奉為“畫聖”,民間畫工尊其為“祖師”。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屬安徽省)人。北宋著名畫家。神宗熙寧中進士,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學,喜藏鐘鼎古器及書畫。擅畫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馬,更以白描畫法獨步當世,被評者推為宋畫第一。
藍瑛
藍瑛(1585—約1666年),字田叔,號蜨叟、石頭陀、西湖山民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早年以摹古為主,宗法唐宋元諸家,尤以習元黃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筆致工整細潤,墨色清淡妍靜。中年於傳統的繪畫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繪畫面貌,筆墨蒼勁雄渾,於疏簡粗曠的線條組合中表現高峻突兀的江南蔥郁之景。錢塘又稱武林,後人將藍瑛和從其學畫的劉度、藍孟、藍深等合稱“武林畫派”。
兼工帶寫
中國畫技法,即線條較為工整,敷染墨、色略為粗放之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