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屯村是明代軍屯、商屯遺存的實物見證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由民居、寺廟、屯門、屯牆、屯樓、古街道等組成,建築風格既有江南的門、窗、樓、室等細節在局部處理上的風韻,又融入了貴州特有的石頭建築的特點,蘊涵著古老的民族文化。
雲山屯村位於距安順市約20公裡的七眼橋鎮的雲鹫山的奇峰下峽谷中,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這裡的居民由於都是古時屯堡軍戶的後裔,所以人們把他們稱為屯堡人”。
600多年前,明洪武帝朱元璋為加強邊疆地區的統治,在江浙招幕士兵,讓他們攜妻帶子進入貴州,居住在設置的衛所裡,戰時出征,閒時屯墾。當時衛所廣布全省各地,軍戶達數萬人之多。歷經滄桑,而今這些衛所的遺跡大多散落到了歷史的時空中了,但在“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順,至今還保存著一些衛所舊址及當時人們生活的遺風,雲山屯就是其代表。
依山勢而建的雲山屯村寨,狀如一條昂首擺尾的巨龍飛行於雲鹫山的半腰,只有前後屯牆的兩個城門,前屯門用巨石壘砌而成,兩旁的城牆,高7―8米,厚約152米,屯牆全長100米左右,上有炮眼和垛口,各處制高點還有眾多的哨棚,一旦發生戰爭,即構成了一套系統、完善的指揮和作戰體系。其建築風格分三部分,前面龍頭部屬明朝建築風格,中間龍身部為1清朝建築風格,後面龍尾部為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風格。
從唯一的屯門進村,穿過深數十米的門洞,便是長約6…0米的屯堡一條街,它有許多小巷巧妙地與各戶的三合院、四合院,碉樓等相連接,形成了攻防相濟的通道。隨著屯田制度的衰退,加之豪商富賈的湧入,這裡的商業貿易曾繁榮一時,布號、米肆、藥鋪等遍布全屯,著名的德生昌中藥鋪遺址至今仍存。近年來,由於交通道路的變遷,其往日的興旺與繁榮已逐漸逝去。
雲山屯的民居大多采用穿斗木構架結構,構架承重,圍牆只起圍護功能。圍牆用石塊徹成,選擇的材料由大到小,使牆體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感。房屋的板壁、支柱、窗戶、門樓等均有镂雕花紋,或名人詩句,或松菊竹梅,或鳥雀風鶴,絢麗多彩,寓意深刻。整個雲山屯的建築群體中,融匯了從明代以來歷朝歷代民居建築的發展演變過程,這些建築是一段過程凝固的歷史。
沿著雲鹫山崎岖的石階而上,便可到達古樹掩映的雲鹫寺,寺廟由三部分組成,最早的是建於50多年前的大佛殿,清康熙年間增修玉皇閣和關聖廟,民國初年再添待漏橋和化紙塔。玉皇閣為重檐式攢靈歇山頂建築,是當地古寺的代表。從高處放目遠眺,西面蒼山如海東向良田萬頃,讓人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
舊時的地方志書把屯堡人稱為“鳳頭雞”鳳頭笄”等,是因為已婚婦女的簪子酷似鳳頭而得名。雲山屯的男子頭包青布帕,身著扣邊長衫,系腰帶,穿草鞋或布鞋;婦女以紗帕為頭巾,腰間系織綿絲質長腰帶,打結於臀後,腳下是鷹勾尖頭平底繡花軟靴,腿扎白布綁腿,寬衣大袖的大襟長袍,衣領、袖口、襟邊均飾有花邊。據說如此之裝束是明代貴留下來的。
雲山屯有許多獨具特色而又韻味無窮的節日文化:正月初九的玉皇會,正月十六迎汪公,六月初六土地會,六月二十四敬雷神……其中以迎汪公最具屯堡特色。傳說汪公叫汪華,系安徽歙州休寧人氏,隋時為徽州地方官,後率部歸唐,被封為越國公,因隨唐太宗李世民征戰不過,改封九官太守死後谥為徽州府越國公忠烈汪王,遺骨歸葬子歙州城匕岚山之上。由於屯堡人有安徽來者,所以他們把故地轶亭也隨之帶入。正月十六這天,屯堡人要把汪公從平日香火侍奉的汪廟中請出來放在紅色的轎子裡,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為前引,嗚鑼開道進行游鄉,轎過的每一家都要燒香鳴炮奉迎,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
作為數百年前留下的歷史“化石”,雲山屯和它所代表的屯堡文化,已終經成了黔中一道靓麗的人文景觀…
旅游TIPS:
正月和七月到雲山屯,還可以見到當地人的傩戲。傩戲的主要劇目有《八仙圖》K鍘美案》等,表現形式以唱腔為主,道白為輔,此表演至少已有150年的歷史。演出時要戴面具,內容大多取材於“說唐”、“三國”等故事,多為武戲。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 從安順乘中巴到七眼橋鎮,再乘當地的拖拉機至雲鹫山,步行即可到達雲山屯村。或乘安順至雲峰專線汽車直達雲山屯村寨,車程約四十分鐘。
通票30元(包括屯堡古鎮天台山等景區內所有景點的門票及導游費)。
電話:0853-3736165。
安順地戲
已有六百來年的歷史,其存在與明初開發黔中安順有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調集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三十萬大軍遠征雲南,一舉擊潰元朝盤踞雲南的殘余勢力。戰事既平,朱元璋慮及雲南地處邊陲,貴州又是土司勢力長期占據之地,若無重兵屯戍,“雖有雲南,亦難守也。”故把戰略重點轉向貴州,命征南大軍沿雲南到湖廣驿道就地屯守,在貴州設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普定、安莊、平壩),2個守衙千戶所(關嶺、柔遠)。於是,貴州這塊土地上就有了史料上稱謂的“屯堡人”,地戲也就隨之而來了。地戲,俗稱“跳神”,是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民間戲劇。
地戲演出時,演員無一例外都要戴上面具。地戲面具的戴法與傩堂戲不同。先用青紗長統套頭將頭包住,置面具於額頭之上,而不是象傩堂戲那樣戴在臉上,這是便於武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