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西安邊家村附近有望找到唐代漕渠 文化埋藏豐富

西安邊家村附近有望找到唐代漕渠 文化埋藏豐富

日期:2016/12/15 15:10:32      編輯:古代建築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邊西街邊東街之間的邊家村黃雁村城中村改造項目建築工地發現了重要的唐代裡坊道路和水井遺跡,道路上面還有清晰的車轍印。據悉,唐代重要的飲水渠漕渠就位於此區域,有望進一步考古發掘找到。

    文獻記載

    建築工地位於唐通義坊核心區域

    記者昨日在位於邊西街邊東街之間的邊家村黃雁村城中村改造項目建築工地看到,位於工地一邊200多平方米的區域考古工作者正在緊張進行發掘,周圍挖掘機正在施工。

    據文獻記載,唐長安城通義坊位於朱雀門街西第三街,此建築工地所在地是通義坊核心區域,與唐太平坊和興化坊相鄰。在以前的考古發掘中,太平坊曾發現了實際寺遺址,並出土了大量佛像和建築構件等,而在興化坊考古發掘中更是發現了全國著名的何家村金銀器窖藏。

    通義坊內有重要的建築,包括興聖尼寺、九華觀以及右羽林大將軍李思訓、朔方節度使李進賢、戶部尚書楊篡、荊南節度使崔铉等均居住於此區域,考古潛力巨大。

    實地探訪

    發掘出的路面上還有清晰車轍印

    經過半個月的發掘,在2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出土了8口水井,其中一個25平方米的探方中就有4口水井,兩口井之間距離最短的僅間隔了不到1米。

    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條寬9米的道路,在唐代考古中較為罕見。這條道路應該是裡坊間的小道,整條道路貫穿探方始終,因建築施工無法將道路全貌恢復。

    在路面可以清晰看到12條車轍,這一發現十分重要,對於研究唐代居民的生活狀況有重要作用。所發現的水井均為磚砌邊,且水井內還出土了大量三彩瓷片、殘破的瓷器、銅錢等,目前僅清理了一口水井,剩余7口水井還在清理中,有望還有更多文物出現。

    探方中出土了陶罐、蓮花方磚、骨簪、開元通寶等,大量建築構件出土說明這裡曾經有大型建築存在,另外還發現了一枚善業泥(即小型模壓而成的泥制浮雕佛像,多見於唐代),上面有普賢菩薩騎白象浮雕像,從而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在此區域有寺廟存在。

    意義重大

    文化埋藏豐富  有望借此找到漕渠

    目前對此區域的考古發掘僅進行了很小一部分。發掘前考古工作者對此區域進行了鑽探,認為這一區域具有豐富文化埋藏,並探明有水渠遺跡存在,結合文獻記載和現當代學者的研究初步判斷,唐長安城一條重要的飲水渠即漕渠位於此,有望進一步考古發掘中找到。

    唐長安城規模宏大,面積達84萬平方公裡,人口逾百萬,城市人口如何對周圍水資源進行利用和開發一直以來是考古和歷史研究的重要內容,由於客觀原因針對這一領域的考古發掘極少開展,此次對唐長安城漕渠遺址方面的確認,對於研究唐長安城1100多年歷史如何解決城市供水和排水問題,如何處理與周圍水環境的關系將具有重要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