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多棟代表贛派建築文化且具有官方保護價值的明清古建築將按原貌恢復建在梅嶺國家風景名勝區,其中兩棟在春節前後可與游客見面。這些建築是哪裡來的?什麼時間可建成?建成後是什麼樣子?7日,記者采訪了相關負責人。
原貌恢復30多棟贛派明清古建築
用泛著青色的古舊木材搭建的兩棟古建築已現雛形,穿插在梅嶺景區的蒼翠當中。記者現場看到,數十名木工正在仔細地修復部分破損的木材。木工師傅告訴記者,這裡的每一根木材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都是從全省各地收集過來的,非常珍貴。
“我們將用這些木頭建30多棟贛派明清建築。”承建單位負責人徐建平告訴記者,這30多棟贛派明清建築主要分為三大塊,一是贛東北的天井式建築,建築來源地為婺源、樂平、鄱陽、都昌等縣市;二是代表廬陵文化的贛中天井院式建築,建築來源地為泰和、安福等縣市;三是贛南的客家圍屋和居民建築。將囊括全省十一個設區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築。
灣裡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區政府將把這30多棟贛派明清建築建成一座占地約50畝的古建博覽園,總投資1.5億元。
古建博覽園將成贛人精神家園載體
“這30多棟建築都是有上百年歷史且具有官方保護價值的明清房屋,大部分都是整棟整棟收購過來的。其中一棟來自都昌的中晚清建築的雕工非常精湛,在國內都非常罕見。收集這些建築花了五六年時間。”
徐建平說,在江浙富商炒賣古建築時期,各地富商一窩蜂跑到江西樂平、婺源等地大面積收購古建築進行炒賣。“目前我省的古建築資源面臨枯竭的境地,完整的品相好的整棟古建築幾乎消失殆盡。”
“這些建築是祖先留下來的物質文明,是江西人精神家園的載體。現在集中起來建在梅嶺,既可以避免流失,也可以豐富梅嶺景區的人文氣息。”徐建平說。
兩年後建成可作為影視拍攝基地
記者了解到,春節前後,其中兩棟可與游客見面。“恢復這些古建築是一項慢工細活,尤其是局部的細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30多棟建築全部恢復建成需要兩年時間。”徐建平說,這項工程也是一項傳統工藝,修復難度大,需要手藝精湛的老師傅,目前正在尋找更多的老木匠、老工匠、老泥匠。
那麼,這些古建築建成後作何用途?灣裡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古建博覽園將具備游客服務中心和商業街功能。徐建平告訴記者,屆時這些建築將用於開客棧、酒吧、餐館、會所、茶樓等。“是個可以發呆、冥想的地方。”另外,古建博覽園還可能會作為影視基地,為影視劇提供一個更接近真實的時代背景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