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平樂古鎮:古韻清幽的夢裡水鄉(組圖)

平樂古鎮:古韻清幽的夢裡水鄉(組圖)

日期:2016/12/15 23:26:41      編輯:古代建築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平樂古鎮位於四川省邛崃市西南19公裡處,早在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集鎮,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鎮青山層疊,竹樹繁茂,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碧水萦繞,四季風景如畫。兩岸古木參天,眾多樹齡上千年的榕樹,遠遠望去如雲蓋地。老榕樹、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腳樓、青石鋪成的街道,千百年來共同培育了古鎮人田園詩般的山水情懷,涵養著古鎮天然、清新的鄉土文化。

平樂古鎮  古鎮、小橋、人家

  進入平樂,最先迎接我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秦漢驿道”,仿佛是在告訴我,這裡是秦漢驿道——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由於不是趕場天,街上顯得有點冷清。平樂古鎮素以“秦漢文化?川西水鄉”風情著稱。古鎮九古,即“古街、古寺、古橋、古樹、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驿道、古風俗”向您訴說著它的悠悠歷史。巍然卓立於白沫江畔的千年古榕,極具川西風情的沿江吊腳樓,錯落有致的臨江水碼頭,保持完好的明清古街,交相阡陌、橫跨江河的清代“樂善橋”,無不展現出川西水陸商埠的古老風韻,可謂是一幅活脫脫的“清明上河圖”。

  鎮內兩棵千年古樹巍然卓立,吊腳樓凸現川西風情,江畔綠樹成蔭。古鎮不大,街道極其規整地沿白沫江東西排列,幾條南北走向的橫街貫穿其間。青石鋪就的小街古老而雅致,只有走在這些老街上,才能真切地體驗川西民居的特色。街上所有的建築都是土木結構,典型的川西民居,沒塗任何油漆的二層房子歷經滄桑,昭顯著這裡的歷史底蘊。

小橋

  在街頭有一家已經傳了三代的老鐵匠鋪,至今保持了原始的打鐵風貌,操作時用大小不同的熟鐵塊先在爐火中鍛火,用手拉動風箱待熟鐵燒紅,再由兩人用不同重量的大錘輪番敲打,經過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鋤、刀、钯、釘、廚具等各種生活生產用具。這個鐵匠鋪是全鎮碩果僅存的鐵匠鋪了,仿佛造就了平樂千年的風雨與滄桑。

  我從鐵匠鋪旁邊拾級而上,來到了古鎮的標志之一——樂善橋。樂善橋建於清同治元年,是一座七孔石橋,橋洞一改普通的半圓形,而采用桃形,別有深意。這種拱形十分罕見,在川西堪稱一絕,清風伴著流水從中掠過,隱隱如吹箫奏笛之聲。古石橋在兩岸青山碧水、青瓦民居的映襯下明媚亮麗,倘若在清晨或黃昏,水面上的霧與民居的炊煙缭繞在一起,橋下石階上若再有幾位穿著紅衫的洗衣少女,朦胧之間,古鎮便沉醉在一幅田園鄉村的詩畫之中了。

  溯溪黃金堰

  古鎮的靈氣全來自澄清如練的白沫江,水充滿靈氣,水一動,便活了起來,水一活,古鎮便活了起來。黃金堰為平樂到下壩灌溉農用堰之一,乃先民為灌溉西岸萬畝良田而修建,由竹籠裝卵石築成。相傳最初因水勢過大,築堰失敗,於是大禹“撒黃金壘土”終於堰成,洶湧的白沫江被分成了內、外兩江,從此兩江之水滋潤了千頃良田,做到“水旱從人”,因名“黃金堰”。

水鄉

  來到堰邊,租一竹筏,在水上飄著。江風徐來,水清風涼,慢慢地把竹筏往上游撐。江水不深,沒有水草的地方水清可見底。玩累了,我半躺在竹筏上的馬架椅子裡,注視著這江面,感覺江面也沉靜下來。水流速很慢,青幽幽的江水,江邊郁郁蔥蔥的樹林,仿佛自己一下回到了千年前的哪個時刻。不時傳來幾聲清脆的鳥叫和鄰船的打鬧聲,又把自己帶回了現實。在這寬闊平靜的江面上,這山清水秀之間,似乎自己的靈魂經過洗禮,來到這無塵的世間,遠離現代城市的喧囂,遠離工作的煩勞,在這綠水青山之間,使自己的精力得到恢復,並更加充沛了。

  下得船來,來到興樂橋上,觀看整個堰口。江面竹筏點點,江邊戲水的人頭攢動,全然忘了自己身在何處。不覺得夕陽西斜,陽光斜鋪在江上,風吹波動,陽光點點,江面金光閃閃,像鋪滿了黃金,我想黃金堰的得名也許就在於此吧。

夜宿古鎮

  晚上8時,家家戶戶高掛的紅燈籠都亮起來了,非常好看。平樂古鎮是最常見的四川古鎮,並沒有太多的特色,但是在夜色中漫步淳樸的街道和古鎮,也是件惬意的事情。畢竟,在農村城鎮化步伐不斷加速的今天,能夠保留傳統的建築,保存平和的心境已經很難得了。

夜宿古鎮

  夜色漸濃,街道兩旁的木排門也都次第關上了,調皮的光線穿過縫隙跑到外面來張望,似乎在跟我們這些外來客打招呼。天色如墨,秋雨淅淅,從窗的縫隙裡,我仿佛嗅到了熟悉而遙遠的氣息:一會兒是黃桷古樹有點甘清苦澀的味兒;一會兒是窖酒的氣味兒;再一會兒是竹子的幽幽清香。恍惚間,我仿佛聽見千年古樹在風中的絮語,真得弄不清人是在夢裡,還是在夢外。

  黃桷古樹平樂人

  興樂橋頭的兩棵黃桷古樹是平樂最經典的風景。樹齡1500年,樹冠遮天蔽日,抬頭望去,兩樹的枝葉若綠雲一樣在天空聚攏。在樹陰下,喝茶的、打牌的、按摩的、掏耳朵的、賣特色產品的,有本地人,有外地人,叫賣聲、吆喝聲,彼此起伏,給幽靜的古鎮帶來了熱鬧,古鎮也再不那麼幽靜,讓人感覺到一種惆怅。我喜歡那經過了千年風霜的樹,那映照山月的江。樹的不老,是江的傾訴。江的不竭,是樹的召喚。

古鎮

  一位村婦牽著一個孩子蹲在那棵黃桷古樹下插香燒紙,還祭上一碗油亮爽口的臘肉作為祭品。這是當地的風俗:拜干親,就是將自家的兒女托拜給黃桷古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以此來保佑子女少生病痛、長壽。在拜祭時,大人是虔誠的,往飄忽的香燭上不停地敬燒紙錢。而那少不谙事的孩童則嘴饞地不停偷吃著作為祭品的臘肉。嚴肅與滑稽,相映成趣。

  一想到平樂曾在歷史上的繁華時光,與現在的平樂只是居於中國西南一隅的平常小鎮時,物非人亦非的感覺就十分常強烈。平樂古鎮仿佛只是一個夢境,夢醒後依然是塵世。

  崖畫:平樂的華彩樂章

  不游桂江,不知平樂水秀山奇;不到獅子山讀崖畫,不算讀完平樂美景。

平樂美景

  在平樂獅子山南,有一巖洞,洞上有楷書而成的“屏巖”二字。進得洞內10余米,只見一幅崖畫立在眼前。走近一看,一個大肚羅漢正望著我笑。再細看,不遠處一牧童揚鞭驅牛,臉上露出放牧歸家的欣喜之態。這是眾多崖畫中的一部分,我驚詫於這些雕刻的筆力。一筆一畫仿佛不是刻在石頭上,而是歷史留在歲月深處的印跡。有的圖像雖經風雨日月的剝蝕,仍可毫不費力地讀出樵夫砍柴、老人提籃去收獲及優美的裸體臥姿等人像來。還有那牛、鹿、鳥,似奔、似跑、似飛的身影。縱觀這些崖畫,人物形象構圖簡單,但動感極強。這一幅幅不知繪於何年何月的圖畫,與農業生產生活場景有著密切的聯系。

  平樂崖畫,既是先民的生活圖景,也是文化底蘊豐厚的如實反映。在那幅大肚羅漢旁站定,此刻我想到的是肚大能容天下事的哲理。先前未讀崖畫前的一些不平心態,隨著目光穿越歲月的河流,早已平靜如水,一種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豪邁油然而生。

 歸於平淡的平樂

  平樂是個休閒的天堂,在古榕茶園,榕樹巨大的樹冠撐起綠色的華蓋。擺個最舒服的造型坐下來,品著平樂的綠茶,微苦後齒頰留香,神清氣爽,你可以讀小說、可以發呆、可以聊天,可以打望過往的行人……一切都那樣隨意。

平樂古鎮

  水賦予平樂山水的靈氣,樹賦予平樂綠色的精華,平樂像一個穿越千年的精靈,留在了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給忙碌的人們一個休息的地方。成都是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平樂是個讓人來了還想來的地方。

  小鎮的日子,沒有過分的歡樂,也談不上什麼哀愁,就像織布機上的經緯,一匹一匹的歲月都織出來了。生活中的美,也許太靠近了就麻木了,缺少的,不過尋找美的眼睛而已。平淡的日子,平淡的小鎮,平淡的人,平淡的水,平淡的橋,一切都歸於平淡生活的美融會於停留的瞬間,在平淡中我們陶醉。

  在返程的車上,回望古鎮,牌坊依然矗立在那裡,繼續見證著古鎮的風雨與滄桑。

川西水鄉  旅游貼士

  交通:從成都市新南門汽車站坐車,普客12.5元/人;到邛崃汽車站後,在站門口坐面包車,4元/人就可到平樂鎮。

  住宿:平樂鎮內有平樂旅館,20元/人/天(包吃包住)。

  美食:奶湯面、缽缽雞、孫血旺、河魚、珍菌、老臘肉、竹筍燒雞、湯白肉。

  費用預算:兩天約120元/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