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昌古鎮謀劃走出深閨
日期:2016/12/16 18:44:03   編輯:古代建築幽深的梁家大院、輝煌的文廟、光榮的翰林院、盛極一時的公館群……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唐昌古鎮,即將揭開神秘的面紗。記者昨日從郫縣唐昌鎮獲悉,該鎮目前正邀請專家、教授對梁家大院片區、文廟片區進行規劃,在對眾多古建築進行保護性建設的同時,還將恢復古城壕、古城牆等遺址,而一旦修舊如舊的建設性詳規出台,相關工作就將拉開建設大幕。
閨中之大家閨秀——
梁家大院片區
■主要景點
梁家大院、公館群、李家大院
■建設方向
恢復舊貌,開展娛樂休閒藏品展示
於1860年前後完成主體工程的梁家大院、建設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公館群、古樸的李家大院,在唐昌鎮東北片區,大規模保護完好的古建築群為這個千年古鎮增添了幾分厚重感。據唐昌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保護性建設,在以梁家大院為核心的場鎮東北片區,三處古建築群落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引進社會資金恢復其舊貌,並開展娛樂休閒收藏品展示。而整個片區的建設,面積則達300多畝。配合古建築群的保護,還將同時開發旅游房產。
梁家大院 保存完好冬暖夏涼
十四個天井、大小房屋九十七間,占地20余畝的梁家大院,是唐昌古鎮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價值最高的古建築群。這個晚清時期梁姓大戶人家的院子深藏在背街小巷,是一個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築,讓當地人頗為自豪。大院的大門有民國建築風格,幾乎全部是灰磚結構,兩低中高,造型上沒有什麼特殊的符號,門額正方上書楷書“吉廬”。據說當時這家梁氏兄弟雖有大量土地,但仍本著“耕讀傳家”古訓,在田間勞作。梁氏兄弟去世後,其後人即在唐昌大修公館,靠收租過活。梁家大院即梁家兄弟後人梁顯庭購快要坍塌的水神祠而建。
記者昨日從石門進入梁家大院,來到第一個天井,就被這裡幽深的環境吸引住了——10棵參天大樹,聳立在院壩中,為這裡的住戶遮風擋雨。住在院子裡的吳家林老人說,這些樹叫楠木,憑借楠木濃密的枝丫,住在大院中,夏天不使用空調,家裡的熟食放上幾天都不會壞。繞過小四合院,來到一個有著兩棵雌雄異株銀杏樹的天井,“每年秋天,雌的那株銀杏都能結80多斤的白果,鎮上的居民聞訊前來撿白果,那陣勢熱鬧得很!”在這裡居住了10多年的古鎮居民徐富良樂呵呵地說。記者眼前的這兩棵銀杏樹,枝繁葉茂,高達20多米,要3個人才能將樹合抱。徐富良的老伴高能華說,“我們這裡夏天涼快得很,我都不用風扇。”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梁家大院裡的這些樹都是近百年的老樹,在古鎮建設中,它們也將是重點保護對象。
別具一格的窗格子、房檐上黝黑發亮的吊凳、柱子上精美的花鳥魚蟲雕紋……在梁家大院,這些珍貴的物品比比皆是,窗戶都是雕花窗,手法有镂空雕、浮雕、貼花雕刻等,記者用手去敲一敲這些木制的窗戶,感受到了當時木頭的厚實,在歷經上百年的風雨之後仍然很堅固。屋內的地板也都是木制結構的,這樣便有了冬暖夏涼的效果。房屋的撐拱做得十分精細,看得出是通過了當時工匠們精雕細琢的,雕刻的圖案或獅或麒麟,充分體現了當時的民俗民風,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公館 盛極一時鱗次栉比
從梁家大院後門出來,步行幾分鐘,就來到崇槐裡巷,這裡整齊地排列的一溜公館,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公館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知名人士為躲避空襲,隱身唐昌時修建的,一些地方鄉紳當時也在城裡大修公館,粗略統計崇寧縣城(即現在的唐昌鎮)在民國時期即有四、五十座公館。
鱗次栉比的公館,形成了唐昌建築歷史上一道秀麗的風景線。這些公館在建築上既吸收了清代建築的精華,又明顯受歐式建築的影響。由於修建的年份太久,再加上這些公館現在沒有人居住,公館龍門上的字有些模糊不清了,一些雕刻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壞。據了解,在以後修舊如舊工程中,這些都將被專業人員一一修復。
在距離公館群不遠的醬園巷內,記者發現了一個小戲台,戲台有2米來高,兩側均有做工精細的撐拱,戲台正前方是一個小花壇,可以想象當時這戶人家在這個天井中,戲台前高朋滿座,大家一起聽戲的熱鬧場面。一個牽著孩子的婆婆告訴記者:“這些房子都是很早以前的了,我們都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經常有人扛著相機來這裡取景。”
李家大院 結構古樸環境清幽
作為這批古建築中少有的私房,李家大院算是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了,它共有4個天井,不過現在最主要的是李常樹3兄弟居住的四合院,李家3兄弟一起住在200多平方米的院子裡,院子經過了李家兄弟的精心修護,看上去與別的地方不一樣,整潔,干淨,院內一共有20來間房,結構古樸,排列井然有序,院子中央的花壇中有花草,還有幾棵大樹,環境十分清幽。
記者去的時候,在大院內,女主人們洗衣服的洗衣服,拉家常的拉家常,一家人其樂融融,讓人不禁聯想到以前一大戶人家住在一起、幾世同堂的幸福場面。64歲的李樹常告訴記者:“這個院子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我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了,住慣了這樣的平房,還不喜歡去住樓房了。”隨後李樹常老人還帶著記者參觀了其他的三個天井,建築的細部盡見功力。
閨中之小家碧玉——
文廟片區
■主要景點
文廟、川西唯一尚存的翰林院
■建設方向
修建學堂之類建築,凸現國學文化
為了更好地恢復文廟片區的現狀,原來建在這裡的唐昌中學目前已經進行了整體搬遷,與梁家大院相呼應的文廟片區,如今已為整體打造進行了很多的前期准備工作。有意思的是,兩大片區中間有一條梧桐大道相連,路上的法國梧桐每棵都有著二三十年的歷史,高高的樹干,茂密的樹葉,郁郁蔥蔥,讓人不禁想到了法國的米拉波林陰大道。“依托文廟和川西地區唯一尚存的翰林院,文廟片區將凸現國學文化特色。”唐昌鎮副鎮長蘇紹海告訴記者,屆時現在的梧桐大道將被打造成為別具特色的休閒步行街。
文廟 浸潤儒學之風
唐昌文廟的建築體量雖然不能與梁家大院相比,但其壯觀雄偉的風貌和精湛的建築藝術,仍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剛進廟門,就是一個泮池,泮池源於孔子課余時帶弟子參觀魯國天子演繹禮儀的宮殿,後世把入學稱為“泮宮”,讀書人入學則為“入泮”。泮池上有三座拱橋,因此得名為三洞橋,每座橋頭有兩頭石獅,看上去頗為雄壯。與文廟相連的原是唐昌中學,為了古鎮建設,學校現在已經整體遷離這裡。
相傳北宋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尊孔重儒風氣彌漫,崇寧(也就是現在的唐昌)修建了祭孔的文廟,後來文廟毀於明末清初戰火。隨著清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崇寧的經濟逐步得到了恢復。崇寧知縣陳世潤捐獻俸銀,在鄉紳的支持下重建了文廟,並形成了大成殿、東西庑、崇聖祠、禮亭、樂亭、泮池、棂星門、宮牆、學宮等體系完整的建築,這些建築極富構思,其建築群金碧輝煌,為川西建築典型。
文廟現存的是大成殿,遠遠望去,綠瓦紅牆,十多米高,好是氣派。“大成”就是偉大的成就,源於孟子稱贊“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大殿是重檐歇山式的屋頂,屋脊飾有精美的飛龍、走獸、花鳥。九節寶頂屹立於屋脊中央。楹柱為楠木所制。撐拱為镂空圓雕。獅、龍、鳳均造型迥異。屋面覆蓋的是青色釉琉璃瓦,陽光下熠熠閃光,富麗堂皇。
翰林院 歷經百年風雨
唐昌的翰林院是川西地區唯一尚存的翰林院,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它的大部分總算艱難地保存下來了,院內各房均為木質結構,同樣木雕精美華麗。花廳精雕細刻的描金圖案璀璨如新,院子布局精巧,結構嚴謹,不難看出這裡平面布局具有與普通民居自由風格不同的嚴整官制。院內所植玉蘭、桂花、臘梅、羅漢松郁郁蔥蔥。
唐昌鎮副鎮長蘇紹海告訴記者,對於文廟片區的建設將會以國學文化為基礎,通過修建學堂之類的建築,體現當時四書五經的國學文化。
觀點唐昌
要按真實性和完整性來規劃
譚繼和(著名巴蜀文化專家、省社科院歷史研究員):作為古縣城遺址類型的古鎮,唐昌在成都平原的古鎮類型中是不多見的,文廟、翰林院、梁家大院、公館群就是這個古縣城遺址的標志性建築。這些古建築,代表著唐昌古鎮發展的文脈,延續著唐昌古鎮的官紳文化、官署文化和民居文化。在古鎮保護性建設中,首先就應當把這些建築申報為文化保護單位,按照文化保護的真實性、完整性原則,來規劃整個場鎮。
在規劃中,可以將文廟文化與蜀學文化相結合,結合現代人的文化需求,演繹和延伸古縣城的文化;梁家大院片區則按照川西民居與川西民俗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還要把生態、文態與水系有機結合的理念,融入到規劃建設中。
城鄉統籌打造 歷史文化名鎮
馬世雄(唐昌鎮黨委書記):唐昌在歷史上較長的時間名為崇寧縣,歷代以來皆為川西重鎮,水運發達,繁榮一時,曾經的豪宅館驿遍布城中。這些古建築工藝精湛,凝聚著先民與匠師的智慧,反映時代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人們留下永恆的記憶。保留至今的古建築群,是唐昌鎮最為寶貴的財富。我們將圍繞打造歷史文化名鎮的總體要求,做好城鄉統籌的“全域唐昌”概念性規劃,著力實施文廟片區、梁家大院片區的建設性詳規,以及與之配套區域的規劃和唐昌新勝片區建設規劃。以歷史文化為核心,引進企業資金,打造旅游片區,輔之以旅游房產,把資源變為資本。今年8月,沙西線西延線還將拉開建設序幕,隨著區位優勢的持續提升,我們對於古鎮的保護性建設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