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山發現兩萬年前先民遺址 定名水簾洞(圖)
日期:2016/12/15 15:09:25   編輯:古代建築
真正的“水簾洞”
洞口隱藏在“水簾”之後
洞穴內部
遺址出土的主要為石制品和動物遺骨
8月8日,石家莊市文物局和平山縣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經市文物局和相關專家對平山縣沕沕水水簾洞進行考察,確認其為一處十分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正式命名“水簾洞遺址”。
瀑布水簾後暗藏先民遺址
前不久,沕沕水景區內發現一個奇特的洞穴,洞穴裡面散落著許多石器化石和骨頭化石,經省市文物專家初步考察,確認這些動物骨骼上有砍砸或刻劃的痕跡,有的骨骼似被火燒過,這都預示著存在古人類活動考古信息的可能性。
“我們這次在洞穴中發現了一些石英石,很明顯有打磨過的痕跡,還有一些動物的骨頭,燒過,估計是當時人類在邊烤邊吃。”謝飛說,在實際考察中基本可以斷定,這個洞穴曾被先民占據,成為他們遮風擋雨、躲避猛獸、制作石器、肢解動物、敲骨吸髓、燒烤食物、生火取暖的良好場所。
據悉,水簾洞遺址位於石家莊市平山縣北冶鄉沕沕水村沕沕水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的崇山峻嶺地區,北有滹沱河橫向流淌,兩岸支流呈羽狀密集排列。洞口不大,恰位於瀑布水簾之下,洞內空間較小,很長,蜿蜒曲折。由於沉積物的堆積,難以看清其真實面目。
水簾洞可追溯至2萬年前
經專家初步考察,水簾洞遺址地層剖面層序清楚,文化層內文化遺物豐富,主要為石制品和動物遺骨。動物種類有犀牛、馬、鹿和羊等,動物遺骨石化程度較高,常常保留有人類敲骨刮肉時留下的砍砸或刮削痕跡。石制品的原料以石英為主,還有石灰巖、變質巖、燧石、水晶等,是先民們在附近揀選、采集的。石制品的類型有石核、石片、殘片、斷塊和石器等。
“洞內石器發現不多,不過,一件由天然水晶制作的刮削器玲珑剔透,形制美觀,加工痕跡明顯,修理疤痕細密,堪稱精品。”謝飛介紹,可以推測,在石器加工制作過程中,水簾洞的主人主要使用了錘擊打片技術,砸擊技術略現端倪,但不十分清楚;修理技術也多采用直接修理方法,而間接修理技術是否被使用過,則需要科學發掘予以證實。
據介紹,“水簾洞遺址”的石工業保存著濃厚的小石器工業風格和傳統,這類工業自河北泥河灣起步到北京周口店,至安陽小南海,從距今200萬年至一兩萬年前,一直長盛不衰,在華北地區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通過短暫的考察,謝飛及其他專家初步認為,“水簾洞”是一處非常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其地質時代為第四紀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推測其年齡約距今二三萬年前後。
水簾洞為石家莊找到先民之家
“水簾洞遺址的發現,將結束河北省太行山東麓沒有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的歷史。成為我省發現的兩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之一。”謝飛介紹,這次遺址的確認,又使石家莊有了距今二三萬年的舊石器文化遺存,從而填補了石家莊地區缺失這一階段歷史的空白,它必將為石家莊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之間,構架一座橋梁,勾勒並展現出一條古人類及其文化發生、發展及演變的清晰線路。
謝飛表示,他歷來不贊同石家莊市沒有文化的說法,“當確認水簾洞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我們在這裡為石家莊找到了先民之家,為石家莊市又發現一個亮麗的文化名片。”謝飛說,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南方以礫石石器為主,中國北方以石片石器為主。太行山東麓歷來是南北文化雙向交流的通道,“水簾洞”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無疑會為此課題提供科學材料。
此外,水簾洞遺址的時代較晚,但文化面貌卻顯現出與北京猿人所創立的文化較多的一致性,可以看出其中的文化傳承脈絡。泥河灣人創立的小石器文化傳統,在北京猿人手中得到發展,又被水簾洞先民表現得淋漓盡致;北京人喜歡以石英作為加工石器的原料,水簾洞的主人對石英更為青睐。通過科學發掘和研究,尋找水簾洞先民與北京猿人在石器加工和修理技術上的異同,揭示他們之間的文化淵源,定能展示出水簾洞主人的風采。
遺址附近有望建成博物館
據石家莊市文物局局長劉正軍介紹,由於沕沕水洞穴遺址位於風景區,游人較多,目前文物部門已經采取了必要措施控制封洞,下一步將邀請專家對這一處遺址進一步研究,制定周密、可行的保護規劃,同時,將計劃在洞穴周邊選址建一個博物館,把出土的石器、化石做詳細展示。
而謝飛等專家建議,對於這處遺址,應盡快制定考古發掘計劃,展開考古發掘和研究。同時,應編制水簾洞遺址總體保護規劃,基本理念應定位保護為主,開發為輔,以建立以遠古、紅色、綠色兼有的文化生態遺址公園為目的,將其包裝成平山縣和石家莊市高品位的文化名片。